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外国:
富兰克林,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阿基米得,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布鲁诺,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涉及的领域及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40多个范畴,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还有许多,仅举这些.
你是个很有毅力的人,搜集整理资料,但是,你疏忽了一点。
请问:一般来说,会弹奏乐器、挥毫泼墨是不是多艺.这对于我国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来说,是一般的事情。
你想下,那时候学习的什么,四书五经,五经是什么?所以一般的士人除了会读书,都会那几种才艺。
至于在某领域有建树,这与有才艺就不同了。能力不同,一个是精通并有建树,一个是懂得基本的。
东汉时期的张衡,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文武双全。政治家、军事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6家、外交家。出将入相,和平年代,可以治国安邦,发展国力;战争时期,能够驰骋疆场,保家卫国,历史上少见的人才。
还有周瑜,不紧在军事方面有卓越的才干,在音乐方面也很精通。有两句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就能体现这点。《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意思是说:“喂,你错了。”
宋朝的苏轼,就是字东坡居士的那位,即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赘述了,至于书法方面,宋代书法史上“苏黄米蔡”四大家,“苏”即苏轼。
再多的,我也想不起来了,有用的话,你再加工吧。
周文王
姓姬,名昌,又称周侯、西伯、伯昌、姬伯,文王为其死后被尊之号。在商纣王时为三公之一西伯,是西周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6的奠定者。生卒年不详,传说活了97岁,任周族首领50年。
姬昌是父季历死后担任周族首领。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一次姬昌外出游猎,在渭水支流石番溪畔,见到正在垂钓的姜尚,攀谈后得知姜尚是个通晓天下形势、胸怀大志的难得的文武全才,就请他一起回都,立为国师。姜尚后来在兴周天商的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姬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周族逐渐兴盛起来。
姬昌在位时,商王朝还十分强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纣王听了祟侯虎的告发,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里。他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创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营救下回到了周。他决心攻灭商朝报仇雪耻。他整顿内部,对外击败犬戎、密须等部族,攻灭黎、邗、祟等纣王的帮凶,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一个城邑,叫丰作为都城,周的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西至今陕西、甘肃一带,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对商都朝歌已形成了进逼之势,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迁都后第二年,就在大功垂成之际,姬昌得了重病。他自知不久于世,就嘱咐儿子姬发伐纣灭商。姬昌虽然没有亲自攻灭商朝,但他为灭商建周扫清了道路。他以德兴邦、以德治天下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后人的推祟,后世儒者将他列入圣人行列,成为帝王政治风范的典型。
周武王
名姬发,生卒年不详,周文王次子。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文王死后由姬发继位,灭商建周,在位3年病死,葬于毕原。
姬发继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准备继承文王遗志攻灭商纣王。第二年,姬发在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大会诸侯,到会者有800多个小国诸侯。由于伐纣时机未到,武王没有出兵攻商。两年后,姬发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周军联合各诸候,在正月甲子日誓师,从盟津出发攻入商国,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关于具体时间,从汉代的刘歆到当代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20种。《淮南子·兵略训》曾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慧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意思是,武王伐纣时岁星(即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同时还有慧星出现,头向著东方。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慧星的出现和它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慧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的记载符合,所以武王伐纣约在公元前1057年。
姬发灭商后几天,登上小山俯看商的都城朝歌,见朝歌建筑雄伟,心想如此强盛的商朝,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只因为失去了民心顷该之间就被灭亡。而周还刚刚立国,反对、敌视的人还很多,危机四伏,禁不住忧心忡忡。为了巩固和扩大周朝的势力,姬发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姜子牙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为齐国;周公旦封于典阜(今山东省典阜县)为鲁国;召公封于蓟丘(今北京)为燕国。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姬发又将纣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他,称为三监。
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姬发病死在镐京,谥为周武王。
周公旦
周公(?~公元前1105)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谓周公。西周初年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周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四年,与太公望、召公佐武王败纣灭殷。武王去世,遗命周公继位,但周公将告天策文藏于金膝箱内,立武王之子诵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乘机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金膝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联络东、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声势强大。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逸周书·作滩》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周公采取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诸侯。《荀子·儒效》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大抵姬、姜两族进占已开化膏腴或要冲之地,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迁移。又以大量殷遗民营洛邑,建东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并开始亲政,成王则请他留守洛邑。此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与留在宗周的召公”分陕而治”。三年之后,周公老于丰,成王尊其功葬于宗周附近与文王墓相邻。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言论多见于《尚书》中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以及〈立政〉等篇
很难回答啊啊啊啊啊啊啊!!!!!!!!!!!!!1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他为此主张采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军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三十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61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制造、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外。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2
龚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3在那些为发展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名师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结构专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传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4唐朝书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
5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词作】
苏幕遮(燎沉香)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兰陵王·柳 少年游(并刀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