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目瞪口呆释义: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拼音:mù dèng kǒ7a64e4b893e5b19e330u dāi。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麝月等依言分头各处追问,人人不晓,个个惊疑。麝月等回来,俱目瞪口呆,面面相窥。 ”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瞠目结舌、 张口结舌、 呆若木鸡
1、瞠目结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chēng mù jié she。
意思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翻译:因为耳语的原因,公子害怕,入舱隐敲细君,细君张口结舌瞪大眼睛。
2、呆若木鸡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āi ruò mù jī。
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周《庄子·达生》与列御寇《列子·黄帝篇》:“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翻译:看上去这只鸡就好像是木头做的鸡,但精神上似乎又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因此其他的鸡都不敢来挑战它,于是就都只有落荒而逃了。
“瞪”的意思:用力睁大(眼)。
“瞪”基本释7a64e58685e5aeb9337义:
1.用力睁大(眼):他把眼睛都~圆了。
2.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老秦~了她一眼,嫌她多嘴。
部首:目 笔画:17
五行:木 五笔:HWGU
笔画顺序:竖、横折、横、横、横、横撇/横钩、点、撇、撇、捺、横、竖、横折、横、点、撇、横
相关组词
迷瞪 瞪眼 瞪愕 瞪眸
涎瞪 瞪眡 瞪目 瞪服
扩展资料
“瞪”的近义词:瞥、白
一、“瞥”基本释义:
1.短时间地大略看看:~见。~了一眼。
2.瞅,顾,观看,瞧,视望。
相关组词
瞥见 一瞥 瞥脱 瞥捩
瞥映 瞥然 瞥尔 瞥覩
二、“白”基本释义:
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2.光亮;明亮:东方发~。大天~日。
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不~之冤。
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卷。~饭。~开水。一穷二~。
5.没有效果;徒然:~跑一趟。~费力气。
6.无代价;无报偿:~吃。~给。~看戏。
7.象征反动:~军。~区。
8.指丧事:~事。
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了他一眼。
10.姓。
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字。把字念~了。
12.说明;告诉;陈述:表~。辩~。告~。
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独~。对~。
14.指地方话:苏~。
15.白话:文~杂糅。半文半~。
相关组词
白面 白马 白米 道白
白日 漂白 清白 白蚁
瞪:睁大眼睛发呆
【成语】: 目瞪口呆
【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解释】 :目瞪(dèng):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英语】 Stunned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zhidao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出处】 :鲁迅《<三闲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
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不知所出。 明·许仲琳《专封神演义》第九回
【近义词】 :瞠目结舌、 张口结舌、 呆若木鸡
【反义词】 :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语 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亦作】“目瞪口噤”、“目定口属呆”、“目睁口呆”、“目睁口开”、“目定口呆”、“目瞪口挢”、“目瞪口张”、“目瞪口僵”、“目瞪口结”、“目怔口呆”。
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解释】瞪:睁大眼睛。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zd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结构】联合式。
【用法】描写人听见了或看见了吃惊的事情;显得一时呆了的专神态。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呆;不能读作“ái”。
【近义词】瞠目结舌
【反义词】从容不迫
【例句属】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