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去看看《我们仨》吧,里面有答案
从前天到现在,通往王家寨的那条山路小车就没断过,听说王家寨那个老寿星老王头躺倒了,这个老王头可是我们这方圆十里八乡的大名人,他出名是因为他传奇的经历和他那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儿孙们,更出名的是他年过百岁,耳不聋,眼不花,能嚼着黄豆讲历史. 现在王家大院的上屋里外挤满王家五代的儿孙和媳妇们,那张雕花大床上老王头睁开了紧闭的眼睛,四周望了望,就问了声:“都回来了。”坐在床边他的长子点了点他的花白的头说:“全回来了。”老王头伸手指了指那个楠木大柜,他的那个也已退休的长孙,拿出了那个红布包裹的布包,在众人的帮忙下打开了一层一层包裹的红布,那是一块红漆的牌匾,上面有黄灿灿的五个烫金大字——家和万事兴,屋里那悲哀的气氛也仿佛被这道光芒驱走,显得亮堂多了,神色疲惫的老王头也像被这道光惊醒,在长孙的搀扶下靠在了床头,那双失神的眼睛又恢复了往日果敢的精气,他扫了一圈屋里的众人,就用那低中有威的嗓音说:“我将去了,我给你们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你们不管现在是小家还是大家,都要永远铭记,这是我们王家立家的根本。”说完,就喘了几口气,挥了挥那只枯廋的手,驱退了众人。 那天晚上老王头就平静的离开了,临终前那一幕在王家子孙们心里烙下了深深的记忆,也让周围十里八乡的乡民有给他那传奇的一生增添了一笔。 听老人们说,老王头是在晚清时讨饭才来到这里,当时他还不到十二岁,后来被这里的大户赵善人留下放牛才落下了脚,到他十八岁时在众人的撮合下才和逃荒到这里一个大他八岁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成了亲,就搬到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现在的王家村,后来那女人有给他生了七男二女,他那一头牛犊也三十成群,周围的荒山也被他一锹一锹开出了百十多亩耕地,当初的那两眼破窑洞也被八间新瓦房所代替。 他的一个个孩子长的都孔武有力,并且都能识文断字,孩子间相处和外人交往都很通情达理,那个由几个地方的人组成的家庭和睦温馨,让那山乡的人很是羡慕,有好事的乡民就偷偷打听,终于从他那小孩子口里套出了一个秘密,原来老王头出身在关东一个知名的大户人家,他父亲时那生意做遍了全国各地,他是他父亲的最小的孩子,也是父亲最喜爱的四太太所生,从小聪明伶俐,深得老爷的喜爱。 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他父亲就收了生意养老,闲下来的他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再加上优裕的家庭条件是他那九个疏于管理的哥哥,一个个好吃懒做,吃喝嫖赌一个比一个精通,回乡的老爷看着一个个不成才的孩子有生了些暗气,在他十岁时就撒手归西,立遗嘱给他留家产的四分之一,老爷子一走,那庞大的家产就成了四房的孩子争夺的对象,弟兄们钩心斗角,互使暗招,名争暗斗中,五个哥哥成了牺牲品,暂时平静下的四个哥哥,把目标对准了老王头这个没有势力的孤儿寡母,争强好胜的他母亲中了他们的阴着,不堪受辱,一根绳子就到阴间去找他父亲,孤孤零零留下了年幼的他,还是喜爱他的私塾老秀才,看着可怜的老王头迟早要被哥哥们所害,有不敢收留他,就偷偷给了点盘缠,让他到中原去投奔他舅舅,不太平的年代到处是一片黑暗,幼小的老王头幸运的遇到了我们这里民风淳朴的乡民,倍受人间沧桑的他就落户安家到这里。从小受尽那四分五裂家庭的痛苦和目睹一个大家衰败的他就把治家放在首位,经常给孩子灌输家和的重要,每个孩子到八岁时都要讲这段家史,都要拿出一根筷子让他们折,有拿出一把筷子让他们折,让他们体会团结和睦的力量 说也奇怪,老王头的七个儿子<五个亲生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3的》找的媳妇,有大户人家的,有贫穷家庭的,有温柔的也有倔强的,但到了这个家都变得知书达理,三十多口人的家庭总能和睦相处,他的儿子们勤劳本分,与人相处容人让人,也多有一技之长,他这个外来户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了当地人教育孩子的典范,民国时一个文人到他们县任县长,听说了老王头的传说,就亲自到他家停了三天,所见所闻深深感动了他,就做了“家和万事兴”这个牌匾敲锣打鼓挂在老王头门上,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家学习。
后来到解放前,老王头的孙子一辈由于多都识字,共产党来时,深受旧社会之苦的老王头就鼓动孩孙们参加革命,参加扫盲,宣传政策,解放后几个孩孙,有当教师的,有参军的,还有几个做了政府官员,良好的家教是他们工作和与人相处都很优秀,现在老王头的一家已有一百六十多口人,遍布全国各地,一个大家已经分成了许多小家,干大的已干到厅级干部和资产上亿的民营企业家,但每年春节都要拖家带口赶回王家寨这个小山村,吃年夜饭时对这那块破四旧时取下的牌匾听老王头讲家和的课。 老王头去了,留下了那块“家和万事兴”的牌匾,也留下对儿孙们的教诲,这个牌匾和他的教诲将在他们王家代代相传,他的那些传奇的经历也将在我们这片代代流传,“家和万事兴”这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将永远是我们家兴国盛。
家和万事兴,意为家庭和睦就能兴旺。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知状》:第八十道七回:“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
《二十年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版趼人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应该权算是吴趼人说的吧
家和万事兴的名人故事:
1、重华。
据《史记》记载,舜名重华,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
但舜对父母仍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仍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舜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随后便又回到他们身边。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舜在家中身处逆境,同时还要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他在历山耕耘,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要到负夏做生意,总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相传,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
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那里劳作,那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
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
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舜早有觉察,已在井筒旁边挖好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舜都不放在心上,秉持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一如既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2、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
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为了“家和万事兴”,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3、吴启光。
在永丰县藤田镇,有一个家庭被人们誉为和睦家风代代传的典范。这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2个家庭的家长是73岁的退休老干部、田心村老年体协理事会会长吴启光。这家子的和睦家风,得从吴启光的父亲吴文香说起。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
吴文香年轻的时候担任大队的调解主任。虽然没文化,但他心里却明镜似的。他常说,群众要安居乐业,家庭必须和睦,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稳定,人们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为保一方平安,吴文香只要知道谁家存在矛盾纠纷苗头,无论早晚,哪怕是正在吃饭,他都会放下筷子就往这家跑。
他深有体会地对大家说,家庭是社会的大细胞,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没有形成大的矛盾纠纷以前调解效果最好。在调解家庭纠纷的过程中,吴文香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他就从小道理入手,每每总以“一双筷子容易折断,十双筷子捆成一把就力量大”的道理教育大家讲团结、讲和谐、互相互让。
在他担任调解主任期间,调解和化解了不计其数的邻里纠纷和很多父子、婆媳、夫妻、兄弟、妯娌之间的家庭矛盾纠纷。由于吴文香主任经常用“筷子”的道理启发当事人,则被人们称之为“筷子主任”。这句话,虽然是句戏言,但也是人们对他任劳任怨工作的褒奖。
吴启光深受父亲吴文香的影响,他将父亲的品格发扬光大,将“家和万事兴”作为自己保持良好家风家教的座右铭。
吴启光在兄弟四人当中是大哥,家中也惟有他吃“国家粮”,拿工资。吴启光生育了五个儿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是,他还是时不时的从有限的几十块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接济几个家境贫困在家务农的弟弟。
受接济的次数多了,弟弟、弟媳过意不去,每每总是不肯接受。他就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我们是亲兄弟,你们生活暂时遇到困难,哥哥有责任帮一把,兄弟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这也是父亲传下来的家风。
有一次,三弟吴启方的儿子突然病了,需要立即送医院救治,可是又身无分文。正在危急之际,大哥吴启光回家了,当听说小侄子病危,二话没说,就把刚领到的工资全部交给了三弟媳的手上。
正是这样的好家风,几个弟弟也千方百计出手帮衬哥哥。哥哥一家人多吃饭,又缺少劳动力,在那个年代,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了工分口粮。弟弟看到哥哥一家天天以蔬菜替代粮食充饥,也经常拿出粮食帮衬哥哥。就这样,兄弟之间你帮我,我帮你,兄弟几家演绎着互帮互助的好家风。
4、李彬。
李彬是一名教师,他们相亲相爱,真诚相处,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获得全国五好家庭。他们对父母孝顺、对子女以身作则,对邻里和蔼,乐于助人,他们是一个积极、文明、进取向上的家庭,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作为教师,夫妻俩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勤于钻研,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夫妻先后十余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作为父母,他们一贯坚持言传身教,始终把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他们秉承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创造优质的读书情境,在他们熏陶下,女儿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多次被学校授予“五星少年”“学习标兵”“服务标兵”等称号,全家也被被评为乐山师院“书香家庭”。
作为儿女,他们对待双方父母都十分尊敬和孝顺,时刻关心父母生活、健康。陪伴是最好的孝顺,周末或是节假日,只要有空,他们要么接双方父母到乐山团聚,要么带上女儿回老家看望父母,一起和老人家做饭、聊天,共享天伦之乐。
他们一家热心公益事业,主动参加各类献爱心活动和爱心捐款,尽自己能力去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她们一家用真诚、责任、爱心、诚信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
5、张宜斌。
全国五好家庭,张宜斌家是乐山市犍为县舞雩乡银桥村9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张宜斌本人是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家里4口人。
虽说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全家在张宜斌这个90多岁的老人的带动下,全家人爱党、爱国、爱家乡,主动热心服务群众,关心时事,好学上进;在家风传承上,重视“立好家规,树好家风”,重视“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深得干部和周围群众的认可。
立家规——自立自强敢于担当。张洪是张宜斌的二儿子,和妻子罗贵云一起随父亲生活。张洪曾在某煤矿打工,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使得他下肢瘫痪,可他没有完全依靠亲人的照顾生活,他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补贴家用。罗贵云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儿媳,不仅细心照料高龄的公公张宜斌,还要照顾丈夫张洪,十年如一日,从无怨言。家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张宜斌一家从未向组织寻求过帮助。
树新风——百年之后丧事从简,只求作伴绿水青山。张宜斌早早给后代写下了“遗书”,希望自己的身后事从简。他家附近的村道公路旁有他亲手种下的两株银杏树树苗。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包,两株普普通通的树苗,其中一株树苗上挂着他对子女的诀别语,这便是他选择的树葬地点。
张宜斌希望子孙后代能像银杏树一样,将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下去,并能继续立好家规传给后代。这就是一位普通老党员不平凡的家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