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生产生活复方式决定了重男轻女。农耕社会,生产要靠体力,所以重男,然后就形成一种伦理:只有男性后代才是家族的制香火。即使在今天,机械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有的活儿还是要依靠体力,比如稻谷可以用机器收割和脱粒,但还需要人去晒,装卸。这些活儿男人比百女人厉害。所以农村部分人还是重男轻女的。城市度尤其是省会城市里,公职人员必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而男孩女孩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将来就业方向都是知脑力劳动,男性并不占明显优势,所以重男轻女观念淡薄了许多,甚至有的家庭更喜欢女孩。当然,至于用人单位,由于不想承担女人道休产假的负担,招聘的时候就青睐男性。
当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性逐步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狩猎、畜牧、犁耕乃至打仗没有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7一项能离开男人,从而连婚嫁继承关系都改变了——男娶女,财产留在父族。这些奠定了男人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甚至到现在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
只要生个男孩,如不出意外,至少能给家里增加两个劳动力,更别说“子子孙孙无穷尽”了。而生个女儿到出嫁年龄就要去别人家,自家当然就少了个劳动力,有句话不是说“女儿是给别人生的”么?
首先,男娃在劳动生产中的输出远远高于女娃。其次,按照嫁娶习俗和财产继承,生女孩的家庭财产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少,男孩多的家自然人丁兴旺。不论普通人家,还是官宦人家,都是这个道所,而且在普通老百姓家庭尤其突出。所以,人们娶媳妇要娶“会生男娃的女人”,生孩子盼着生男孩。
男尊女卑的伦理思想其实早在父系社会就已经存在了,随着封建伦理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发展完善并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史基本上就是战争历史。文景之治是公认的和平盛世,不过持续了四十年就在武帝频繁的对外扩张战争中中止了。贞观之治也不过历经百年还是在战火中消散了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中的人口消耗是最为恐怖的,尤其是男人。虽然杜甫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也不过是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奈和矛盾罢了。等大的战乱过了,短暂的平静到了,男人就越显珍贵了。而且不管怎样,男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是无法改变的。
战乱后劳动力增加的需求(尤其对独立家庭),生产和经济恢复的需求,都急需男性的补充和投入
所以人们都盼望自己家中男丁兴旺,很自然地,重男轻女就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延续至今。虽然现在观念转变,社会地位日趋平等,但不公平性任然广泛存在,尤其在偏远落后地区,这种封建的陋习还在毒害着一代又一代人
都是自己写的,想到哪写到哪,难免有用词不当语句不通之类的,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