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自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为满足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百需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建造了许多伊斯兰教建筑。由于长期融入中国社会生活,中国的伊斯兰教建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与阿拉伯度国家的伊斯兰教建筑产生很大的区别,更多的是与中国地方、民族相结合的知混合式样。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在阿拉伯语中称为“玛斯基德”,是朝向圣地麦加方向的礼拜场所,选址的自由度很大,不受城乡限制。另一方面,由于伊斯兰教对洁净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修建清真寺必须选择清洁干爽的地道方。
中国的伊斯兰教建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全国内地各省区市的回族清真寺和教长墓,基本上是汉族建筑依伊斯兰教宗教活动需专要改造而成;另一类是盛行于新疆地区带有浓郁维吾尔族风格的清真寺和陵墓(麻扎),这类属伊斯兰教建筑接近中亚文化传统,建筑和装饰风格较为独特。
史学百界一般认为,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651年8月25日度(唐永徽二年八月问初四)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唐书作瞰密奠末腻)首次答派使臣来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这是内伊斯兰教国家与中国第容一次遣使聘问。
据史书记载百,唐朝时,高宗皇帝于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曾在京城度长安接见阿拉伯政教合一国家的首领—问—哈里发派来中国的使节;来使谈及本国答建立的经过、社会版风习和宗教信仰,故中国学者一般均认为权这一年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公元7世纪中叶自西亚、中东传入中国。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经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信仰之一,有信徒约3000万人。
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宋、元称“大食教”,明代称“天方教”或“回回教”,明末至清称“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1956年起统称伊斯兰教。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民族大部分信仰。
经长期传播、发展和演变,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伊斯兰信仰体系。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
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穆斯林人口约3000万人。遍布全国各省(区)的大多数城乡,主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62要聚居于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山西、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区。台湾、港澳地区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
扩展资料
中国的伊斯兰教一般认为是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那时伊斯兰光明的时期,距离穆圣很近的光阴传过来的正教。当时主要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訇。据《闽书》记载,“(穆罕默德)有门徒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伊斯兰教分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中国主要是逊尼派。在回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2000多万人口(2006年)中,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在其他的汉、满、蒙古、藏、傣等民族中也有信仰者。中国穆斯林大多数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和自治区,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有分布。
1953年5月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是中国穆斯林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其宗旨和任务是: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代表全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权益,推动各民族穆斯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并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最高机构为全国代表会议。
1958年宗教改革以及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我国许多部分地区的清真寺受到破坏,许多阿訇被赶出清真寺,《古兰经》等典籍被焚毁,伊斯兰教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截至2019年4月,中国有2000多万穆斯林,3万5千多座清真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伊斯兰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