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释义】散布谣言,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从前,在一个官宦人家,有一个叫范十一娘的美貌姑娘。有一次,她带了婢女去逛庙会,正游玩时,忽然感觉到有人注视着她。她回头一看,见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漂亮女子正对她微笑。那女子问题:“姐姐莫非是范十一娘吗?”
范十一娘说:“是的。你是谁?”
那女子上前拉着范十一娘的手说:“我叫封三娘,就住在附近,早就听到过你的名字,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十一娘又问道:“你怎么一个人来逛庙会,连个陪伴的人也没有?”
三娘说:“我父母早已去世,家中只有一个老奶妈相伴。今天她要看家,所以我只有自己来了。”
分手时,两人依依不舍,十一娘邀请她到自己家去。三娘推辞道:“姐姐家是朱门富户,我家贫寒,我到你家去,恐你家人会嫌弃。”
十一娘忙说:“不会的,父母爱我如掌上明珠,我喜欢的人,他们也会喜欢的。”
三娘想了想说:“那好吧,我回去和奶妈说一声,过几天我就到你家去看你。”
十一娘回到家里,日夜思念封三娘,等了好几天,也不见她来。重阳节那天,十一娘强打起精神到园中散步。丫环在园墙边放了一张躺椅,让她躺在上面观赏园中景致。十一娘刚在椅子坐下,抬头发现有人攀着墙头往这边看,仔细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封三娘,不由得大喜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2,急忙让丫环把她接进园中。
十一娘责怪道:“你怎么不讲信用?我想你都想病了。”
三娘流着泪说:“我也想你呀!只因我俩家境贫富悬殊,恐人家知道我俩交往,造谣生事,飞短流长,不堪忍受,才迟迟不敢来的呀!”
【释义】比喻主要的问题一解决,其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刃:刀口。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
晋武帝时,有一个名叫杜预的人。他学问渊博,见识广远,能文能武。当文官时,经常提出安邦理财的好建议;当武将时,率军打仗屡建战功。晋武帝时任镇南大将军,总督荆州一带的军事。
公元280年,杜预向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讨伐吴国。他调兵遣将,出兵不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过十天,就占领了长江上游的许多城池;接着又用计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欲等高级文武官员两百多人。
当时有人认为吴国建国多年,有相当大的实力,不可能一下子将它彻底打垮。同时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况河水又因暴雨而泛滥,对大部队作战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结果可能比现在进攻要好得多。
但杜预主张却与众人恰恰相反,主张乘胜前进,扩大战果,不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他说:
“现在我军连胜几仗,军威大振。以这种斗志旺盛的军队去进攻连吃败仗、士气低落的吴军,继续打下去,其形势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样,前面几节破了之后,后几节只要刀刃一进,无需用力竹子就顺势自然破开。”
后来,杜预领兵继续前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他经过的地方,都顺利占领,最后吴国灭亡了。
【释义】“义不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62反顾”也作“义无反顾”,比喻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能徘徊后退。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西汉时期,我国西南部地区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被称作西南夷。有的还生活在氏族部落状态中,有的已进入到奴隶社会,形成一个个小的国家。
汉武帝为了与西南夷的部族沟通,派郎中唐蒙(曾任鄱阳令)修治通往夜郎(贵州西部一带)西(bó)中(四川宜宾一带)的道路。唐蒙在巴、蜀二郡征用民工过多,又杀了他们的首领,并在西南一带大肆骚扰,这引起了巴、蜀百姓的惊恐和不安,于是那里就发生了骚乱。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就命文人司马相如责备唐蒙,又命他写《谕巴蜀檄》,解释唐蒙的骚扰不是汉武帝的旨意,又威胁巴蜀人服从汉朝的命令,司马相如在檄文中写道:“边境郡县的士卒们,听说要打仗,他们人人都挽弓冲锋,执戈向前,汗流浃背,紧紧相随。个个争先,唯恐落后。他们迎着敌人的刀刃,冒着如蝗的飞箭,为了正义,决不徘徊退缩;宁可战死,也不愿做逃兵,他们满怀义愤,如同自己有深仇大恨。难道他们愿意死、厌恶生吗?难道他们不是在编的大汉国民、与你们巴蜀百姓不属同一个帝王管辖吗?他们深谋远虑,从长计议,急国家之所急,替国家排忧解难,心甘情愿尽到自己的责任。”司马相如的檄文,是为了说服巴蜀老百姓能够顾全大局,听从汉朝的命令的。他的文章果然奏了效。巴蜀一带暂时安定下来,修路的工程又开始进行了。
【释义】为知正义的事业而勇往直前。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汉司马相如才华出众,很得汉武帝赏识,便把他调到身边做事。
当时巴蜀地区因不满唐蒙高压征集民工来修治通往夜郎、棘人中的西南夷道而发生骚乱。武帝就让司马相如去劝责一下唐蒙,并让他写一篇安民文告,向巴蜀老百姓解释一番。
司马相如在文告中有一段是这道么写的:
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或自相残杀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刃和专箭镝而上,绝不容许回头看,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尽人臣之道。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义无反顾”就是从文告中“义不反顾”一句中引申出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