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百险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中风的二级预防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度、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其他用途: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回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
一般来说,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血糖是没什么答影响的
每逢头痛牙疼,人们首先想到的药物往往是阿司匹林。它的学名是乙酰水杨酸,早在1898年就已被人工合成后投入市场。抄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就发现嚼柳树皮—袭—即土法摄取水杨酸——具有止痛的效果。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弄清阿司匹林镇痛的机制。
当身体某处受到伤害,此处细胞的细胞膜难免破裂。细胞的“伤口”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花生四烯酸”的物质,它在一定条件催化下会转变为另一种称百为“度前列腺素”的分子,而前列腺素恰好能使肌体对各种刺激产生的痛更敏感。阿司匹林的作用,在于阻止从花生四烯酸到前列腺素的转变,从而干扰了疼痛的“升级”。这一发现知对痛觉研究和镇痛药的开发具有历史性意义,有关科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近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不仅能镇痛,而且在抗血栓、保护道心脏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甚至还能防治癌症,不愧是一剂“长葆青春”的“百年老药”。
1.阿司匹林是为大家所熟知的解热镇痛以及消炎抗风湿药物,问世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前,它主要用来治疗头痛、发热感冒、肌肉痛、神经痛、风湿热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2.近年来,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它不仅可以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从而有防止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还能够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
3.鉴于阿司匹林的这种作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8用,用它来防止心肌梗死的效果日益受到重视。全球有数百万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阿司匹林不但能避免血液凝结,还可能对血管有其他有益的功效。
4.然而,法国新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突然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对心脏病患者造成危险。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后者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产生不可逆性的抑制,导致tx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5.由于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生存期约为7天,且血小板成熟后自身没有合成蛋白的的能力,其环氧化酶失活后在其生存期内是得不到补偿的,故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其抗血小板作用的时间可持续5~7天,换言之,血小板的促凝功能受到抑制后,要一直等到有新的血小板进入血液循环功能才能恢复。
6.一旦突然停药,体内水杨酸的浓度减低,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抗凝血作用减弱,反而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可能对心脏病患者造成危险。由于阿司匹林是通过失活环氧化酶,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内源性的前列腺素具有减少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7.此外,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而水杨酸对胃粘膜有直接刺激作用。故阿司匹林既直接损伤胃粘膜,又削弱了胃粘膜的保护机制,长期服用可诱发并加重消化性溃疡的发作,甚至引起胃溃疡并消化道大出血。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患者可能因此而停用阿司匹林。为了安全即使因不良反应不得不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当然,这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目的是减少发生冠状动脉堵塞的发生,应尽可能通过其他方法来减轻不良反应,而不要贸然停药。因此,服药一定要在饭后服用和选择肠溶剂型或与碳酸氢钠一起服用,以减轻对胃粘膜的刺激。切不可在睡前服用,因为食物在胃中停留4~6小时,睡前已基本排空,此时服用阿司匹林必将面临其双重损害。正常情况下,只需每天早餐后服药一次就能起到抗血栓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