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亭之战(?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0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许多人都以为刘备伐吴是决策失误,而我却认为是深谋远虑之举,有以下原因:
1.北伐中原山高路险,补给困难,而伐吴则顺江而下,可以水陆并进。曹丕新立,还没有铲除内部的敌对势力,此时不会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因此如果伐吴,汉中一带应该不会受到曹魏侵袭。伐魏则不同,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容易再次重演荆州的悲剧。况且蜀汉集团刚刚失去荆州,在当地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一旦拿下西陵,整个荆州就可以传檄而定。加之武陵蛮夷和蜀汉交厚,可以趁东吴立足不稳,内外相攻。因此,从军事角度讲,伐吴更具有可行性。
2.关羽是蜀汉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在蜀汉集团内部又有很高的地位。刘备与之名为君臣,义同父子。如果连孙权击杀关羽都可以忍气吞声,天下人将会怎样看待刘备?从此他将失去辛辛苦苦积累的人望和威势。实力强弱,此消彼长都是小事,可是如果失去人心就失去了立足天下的资本。
3.刘备刚刚称帝,而蜀汉失去荆州陷入疲弱,此时刘备有必要出兵炫耀武力。对外作战不但能够开疆拓土,获取利益,也能使刚刚建立的蜀汉因此契机团结在一起,共同对外。要知道,蜀汉立国不稳,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是无法长期共处的。而荆州集团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彻底成了一股寄寓益州,又想后来居上的势力,此时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因此,发动战争,转移注意力,是必然之举。
4.屈膝求和不如以战迫和。刘备深知在夺取荆州之后,东吴已然成了曹魏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而非蜀汉。因此,此时出兵伐吴,曹魏不但不会援助东吴,反而有可能和蜀汉一起夹击东吴,使孙权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因此,刘备若能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孙权必然会向刘备割地求和,这种以战迫和的做法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威势,还能得到实际利益,何乐而不为?反之,如果一味求和,不敢出兵,必为孙权轻视,如此就算真能再次吴蜀同盟,也无法长久。事实上后来曹丕再次伐吴,刘备立刻写信给陆逊说:闻贼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否?由此可见他的真实意图。另外,刘备即位后任命诸葛亮做丞相,诸葛亮和诸葛瑾在吴蜀两国都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只要诸葛亮主政,吴蜀再次结盟只是时间问题。可见刘备深谋远虑,出兵之前就已经留好后路。
5.伐吴没有道德障碍。曹魏既然是汉贼,当时孙权先与曹操同谋,又向曹丕称臣,那就是汉贼从属。为什么不能先讨伐汉贼支党再大举伐贼呢?当年刘邦和项羽相争,也是先消灭了项羽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再大举向项羽进攻。刘备效法高祖,兼弱攻昧,何错之有?况且刘备集团虽然号称承续汉室,集团内部真正相信的其实没有几人,以此为由,自欺欺人,大可不必。
刘备自起兵以来,一直来是亲自带兵打仗的。原本关羽、张飞是可以独立带兵自作战的,后来马超归顺后也同样可以独立带兵。赵云、黄忠则一直百是在中军随刘备作战的,汉中之战就是刘备指挥赵云、黄忠打的。当时关羽已死,刘备自然更是要度御驾亲征了。
如果说刘备伐吴是为了替关羽报仇,那自然是笑话。也有人说刘备是忿兵,也不尽然。百像刘备这样能做一番事业的人,意志必然比较坚定,不会轻易动与感情。况且刘备伐吴距关羽之死已经过去一年多了,即便当时度比较冲动,也该趋于理智了。
刘备伐吴的原因,大概还是觉得自己的兵力北上夺取中原不足,但取荆州尚有余。所以当版时赵云劝他,说国贼是曹操,伐吴之后会兵连祸接,刘备是不以为然的。之所以不以为然,并非刘备甘愿兵连祸接,而是自以为权兵力雄厚,可以一举夺回荆州。殊不知蜀吴两方本来就在伯仲之间,荆州既丢,断无如此容易恢复之理。旷日持久,就招致夷陵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