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国外一旅馆老板测试3名男性应试者,问:“假如你无意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甲答:“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无称呼,虽简洁,但不符合侍者的职业要求,而且也没使双方摆脱窘境。
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称呼准确但不合适,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丙被录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维护了旅客的体面,异常得体,机智,表现出一个侍者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巧妙地随机应变有以下6种方法:
1.示错法
示错法是成功说话的技巧之一。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袁世凯,他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听者愕然,急于想知道是何事。他这才回答说这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的死了,很合时宜的死了。”很合适宜的死了,这一妙语,使在座的人都会意地笑了。
2.谐音法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
(1)谐音表态
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因为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便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元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兄弟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的态度。
(2)谐音转换
这是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1772年,乾隆皇帝为安排谁来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而犯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推荐了远在新疆的纪晓岚。于是,乾隆连下三道圣旨,召纪晓岚到京。第二天上朝,乾隆叫过纪晓岚说:“纪爱卿,朕欲与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这联对功夫是否有长进?”纪晓岚明白皇上又在找借口考他,便说:“臣遵旨。”
“好!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纪晓岚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偷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纪晓岚如法炮制。
“人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又抛出一个话题。
纪晓岚立即识破乾隆的企图,略一思索,接口便说:“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予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纂官。
(3)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嘲弄。宋朝时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动不动还吟诗作赋。后来他听说欧阳修以诗文著名,心中很不服气,就想去看个究竟。走到半路上,他看见一棵死树,诗兴大发,吟了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枝桠。”想再吟下去,却想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后边来了,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见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于是他们便一同上了路,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便又续了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里又做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上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4)谐音还击
运用谐音法,可以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记恨李白之才,总是想奚落他一番。传说某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观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顿,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5)【问题】谐音批评?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蒋子龙的小说《人事厂长》中,对于“评奖”,有这么几句顺口溜:“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奖评奖,变成平奖。”最后一句中的“评奖”与“平奖”是谐音,作者之所以这么用,以显示评奖搞得不合理,搞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了。这两个谐音的词语用得巧妙极了。
(6)谐音劝导
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纠纷、不愉快的事,如果用谐音法就能和谐人际关系。
某山村住着一户姓黄的人家,黄老伯十分迷信,把一时出现的困难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姓陈,我家怎经得住‘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呀!”于是,他想把别人轰走,借故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和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就骂骂咧咧想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那农妇是这么劝他的:“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福窝儿!”一句话,说得老汉愣了。那妇女接着说:“你说东邻是陈,西邻也是陈,你可知道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啊,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黄’(皇)帝。只要你大人有大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放心过吧!”老伯听她一解释,心里乐开了花,就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意见。
3.点化法
宋代《过庭录》记载:滑稽才子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孙山回家以后,这个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中。”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榜上无名说为“名落孙山”。
在这里,孙山的回答就使用了“点化”这种修辞方法,他把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风趣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所谓点化法,就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别人的话或诗词句子、格言谚语、寓言典故等进行加工改造,从而翻出新意,为己所用。在口语交际中,点化法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运用中点化法主要有以下4种表达方式:
(1)触类旁通
这种方式是指改变原话的逻辑形式,而进行类推式的仿拟。例如,毛主席在谈到有些同志为评级而哭鼻子时,点化了旧小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善意地讽刺了那种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同志。再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谈到培养口才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时,这样说道:“诗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62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培养口才也应读书,读好书。同样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开口如悬河’。”老师对杜甫的诗句进行了触类旁通的类推仿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反意而用
此法即是对原话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使表达的思想更深刻隽永。例如,大学女生周怡在《要事业,也要生活》的演讲中,以饱满的激情阐述了女大学生要有志气,有能力,既要事业,又要生活。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同伴们,我们走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叫女人!”最末一句话正是点化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周怡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反映出新时代的女性敢于向传统习惯势力挑战,具有昂扬奋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也显得简洁有力,警策动人,同时又富有情趣。
(3)【问题】点石成金?
此法适用于论辩中把论敌奚落自己的话,巧妙地加以改造,然后拿去回敬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周总理在南京与国民党反动派谈判,没几个回合,就把敌人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声嘶力竭地说什么同共产党代表论战是“对牛弹琴”。周总理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接过话头,说道:“对……一牛弹琴。”他在“对”字后面做了很大的停顿,这样就把敌人的叫嚣比喻为“牛弹琴”。周总理略施小技,点石成金,敌为我用,以毒攻毒,堪称绝妙反讥。
(4)推陈出新
有时对某些已经陈旧的寓言典故进行加工改造,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意,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可以使谈话别开生面。例如,1958年1月上旬,毛主席在杭州同上海的几位学者深夜长谈,当谈到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时,毛主席不禁幽默地说:“登徒子娶了一个丑媳妇,但是登徒子始终对她忠贞不二,他是模范地遵守‘婚姻法’的,宋玉却说他好色,宋玉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在这里,毛主席为登徒子翻了案,指出登徒子对爱情的态度,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的,使这个陈腐的寓言故事具有了新意,也使谈话妙趣横生。
总之,在说话时妙用点化法,可以使谈吐更新颖隽永,文雅风趣,辞锋犀利深刻。它可以像神话传说中吕洞宾的“点金术”一样,增添说话的艺术魅力。
4.颠倒法
颠倒词序法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几遭挫折,连连失败。他打算请求皇上增援军队,于是就草拟了奏章,作为面奏时的“腹稿”,其中讲到战绩时,不得不承认“屡战屡败”。一位师爷看了这个奏章后,觉得不妥,他在“屡战屡败”前苦思良久,猝然灵机一动,将“战”与“败”两字调换一下位置,这样“屡战屡败”变成“屡败屡战”,从而使这句话的意思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屡战屡败”表现为无能;“屡败屡战”却表现为无限英勇。次日,皇上听了曾国藩面奏“臣屡败屡战”一语后,果然龙颜大悦,认为他在失败面前斗志不灭、百折不挠,从此他福星高照,形象大好,连连受到皇上恩泽。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萧伯纳访问上海时有这样一个趣闻,上海那几天天气一直十分阴晦,林语堂先生陪着萧伯纳在花园里散步时,天气开晴了,清凉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林语堂先生说:“萧先生,您福气真大,可以在上海看见太阳。”萧伯纳却说:“不,是太阳的福气,可以在上海看见萧伯纳。”
5.牵连法
顺势牵连也是一种应变方法。山东蓬莱一位导游员为8位日本客人导游,当讲完“八仙过海”的故事后,一位日本客人问:“八仙过海漂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难题,没有人考证过。导游一见眼前的8位日本客人,突然灵机一动,答道:“我想,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八仙过海东渡到日本去了吧!”日本客人一听,高兴得笑起来。导游的回答巧妙地把眼前的情景、巧合的数字(八仙过海,8位客人)顺着客人的问话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自然地连了起来。
顺势牵连的应急艺术,确能有效地使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是,必须注意,“牵”得要自然,“连”得要巧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6.诱问法
诱问,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问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引出对方藏而不露的观点,而故意向对方提问的一种问话技巧。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理国家时,就采用了诱问的技巧。孟子见到齐宣王,谈话间提出3个问题:“假如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答道:“那就与他绝交吧。”孟子又问:“若是一位身任士师的长官,不能好好地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把他撤职了吧。”孟子再问:“那么,假如是一位国君,不能好好地治理国家,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问得齐宣王不好回答,只好支支吾吾,闲扯些其他事来摆脱窘境。
孟子说话技巧之高超在于,他不是先提第三个问题,而是先设两个问题,以前两问作为铺垫,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最后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君主。齐宣王引火烧身,苦于应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如果齐宣王对第三个问题做否定的回答,那么实际上是对自己前面肯定回答的否定,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所以,诱问是一种锐利的武器,运用得妙,能紧紧牵住对方的“鼻子”,使其就范。
清朝末年,重庆商人刘继陶赶往川北收购桐油,途中因事耽搁,迟到一步,尚未制成的桐油,早被各地蜂拥而至的油商抢购一空。
刘继陶了解到当年当地桐子大丰收,桐油的产量也将大大超过往年,桐油上市后油篓子也将变成俏货,而当地的竹篾货源却比往年减少了许多。于是他果断地决定改变原来的计划,将原来用做购买桐油的钱全部用来购买油篓子。天一亮,他便派出手下全部伙计四面出击,用现金订购了当地所有的油篓货源。
不久,桐油开始大量上市,那些手中拥有大量桐油的油商们却为购不到用于装运的油篓而万分焦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以高价向垄断油篓货源的刘继陶购买。
重新设想一下,如果是我们,结果会怎样呢?大多数人可能会因为没有订购到桐油而灰心丧气,打道回府。当时遇到同样情况的许多商人也确实选择了我们设想的道路,但刘继陶却面对不利局面随机应变,反败为胜,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会成为巨商而其他人却两手空空的缘故。
1967年埃及—以色列战争爆发后,一位商船主打电话给英国的石油公司总部,询问公司是否租用他的商船,接电话的是英国石油公司总部董事长彼得·沃尔特。然而当时,他不过是一位副总裁,按照惯例,沃尔特无权给对方答复。但是这位商船主只给他一个小时的时间考虑,若在一个小时内得不到肯定答复,他将出租全部商船。
于是,沃尔特当机立断,给了对方明确的答复,因为当时他找不到一位更高一级的决策人。埃及与以色列开战后,油船价格涨了数倍,就在沃尔特果断处理了这个电话的两天后,油船价格又上涨了一倍,这意味着沃尔特为公司节省了一笔巨额开支。
随机应变是一项综合素质,一旦对它使用自如,就能在各个领域驾驭风云,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享有“万能博士”美誉的哈默出生于美国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经商天赋,他18岁时接管了父亲经营的濒临破产的制药厂,通过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其扭亏为盈,因而名声大噪。当时,他正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成为全美唯一的百万富翁大学生。
1921年,哈默获悉当时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流行瘟疫,饥荒严重,便毅然放弃当医生的机会,赴苏联做一次人道主义者。他带领一所流动医院,包括一辆救护车和大批药品,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抵达莫斯科,将带去的价值1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无偿赠与苏联人民。
而在一次考察时,他发现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使他从人道主义者变为沟通东西方的商人。他来到乌拉尔山地区时,看到饿殍遍野,令人毛骨悚然;然而,白金、绿宝石厂应有尽有,各种矿产和毛皮堆积如山。“为什么不出口这些东西去换粮食呢,当时的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大跌。”善于理财的哈默突发奇想,他马上向当地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这条建议,愿意以e68a84e8a2ad7a64339赊销的方式提供给苏联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
消息传到莫斯科,列宁一方面对哈默的胆识表示赏识,另一方面果断改变了过去对待西方国家的贸易态度,并顶住了当时党内“宁可饿死也不卖国”的“左”倾思潮的压力,很快发出指示让外贸部门确认这笔贸易。哈默立即打电报给他在美国的哥哥哈里,带来100万蒲耳小麦,并从苏联拉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毛皮和一吨西方早已绝迹的上等鱼子酱,粮食解决了苏联的饥荒,哈默也因此得利,从此开了苏联对美国贸易开放的先河。此后,他就在苏联搞起经营,并导演了几场绝妙的好戏,大发其财。
但世事总要变化,1929年,苏联实行企业国有化,取消租让制,哈默的企业为政府收购。哈默只好带着无限遗憾携妻离开苏联,回到美国。
回到纽约后,正赶上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他的生意很不景气,真可谓生不逢时,但是哈默总能随机应变地搞经营。正像他自己所说:“我并不常常回忆过去的好事,而总想着现在和将来要干些什么。”这一回,他又灵机一动,将他在苏联收购的古董和艺术品拿到各大商场展览。在对路易斯一家公司展销的第一个星期,展厅平均每天接待2000人,收入高达几十万美元。
接着,哈默又在各大城市举办了23次展销,他的艺术品买卖就像旅行的马戏团一样令人眼花缭乱,而又刻不容缓,掀起一次又一次艺术品拍卖的高潮。他还先后在纽约和洛杉矶办起艺术馆,一面展览一面从事文物买卖。由于这些艺术品非常名贵,他的艺术馆轰动一时,这样,在短短的三年间,哈默又成了一个古董商。他还专门撰写了一本书,题为《罗曼诺夫王朝珍宝寻觅记》,因而成了杰出的文物专家。
此后,哈默还当过牧场主、企业家,而且都非常成功,哈默随机应变的招术令全美国人目瞪口呆。
首先要提高自己知识的积累,知识面要广,业务方面的知识要精。
2在和抄对方交流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注意节奏,这样无形中就留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3善于聆听,不要对方一说出一句不同意知见就马上反驳,他一定还会继续说的,就让他多说两句也无妨,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留思考的时间。就像小说里写的武林高手一样道,击败对手的时候只要一招。
4不管怎样,一直面带自信的微笑,喜怒不露。
我认为能做到这几点已经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