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一举歼灭,一气呵成,乘胜追击,趁热打铁,一挥而就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1做完。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翻译】:刚听到这些话,还是劲头很大,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近义词:趁热打铁
【解释】: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十九:“他觉得老大实在有可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趁热打铁,把话都说净。”
扩展资料
一鼓作气的反义词:一败如水、偃旗息鼓
一、一败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释】: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二、偃旗息鼓 [ yǎn qí xī gǔ ]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翻译】:秦显家里的听了,失去了魂魄,情绪低落、萎蘼不振,顿时放倒旗子,停止敲鼓,逃跑了。
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源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zhidao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
成语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3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