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有时候竭尽全力不一定做对了,重新审视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然后解决问题。
看心理医生
努力才是成功的生命线。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训诫:“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一定要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确立一个主要目标,目标过多会使人无所适从,应接不暇,忙于应付。
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结果没有一样做得精,比如这位商人:
有一位房地产商人,居然记不清自己手头到底有多少宗交易。他先是做一座建筑物的生意,接着增加到两座,后来信用更大了,终于扩展到别的业务。他回忆说:“刺激得很,我在试验自己的极限。”
有一天,银行来了通知,说他扩张过度,冒了太大风险,并停止给他信贷。于是这位奇才失败了。
起初他怨天尤人,埋怨银行,埋怨经济环境,埋怨职员。最后他说:“我明白我没有量力而为——欲速则不达。”
答案是重定目标,找出他最拿手的生意——发展房地产。他熬了好几年,终于HT又慢慢振作了起来。如今,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做事也更有分寸了。
生活中有一些人之所以没有什么成就,原因之一就是经常确立目标,经常变换目标,所谓“常立志”者就是这样一种人。
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付出努力,我们就难免分散精力,阻碍进步,最终一事无成。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1是寻找借口,懈怠逃避,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做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我们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看看查尔斯九世的例子。
瑞典的查尔斯九世还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对意志的力量抱有坚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情,他总是摸着小儿子的头,大声说:“应该让他去做,应该让他去做。”和其他习惯的形成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勤勉用功的习惯也很容易养成。因此,即使是一个才华一般的人,只要他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挠地从事某一项工作,他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福韦尔·柏克斯顿认为,成功来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别的勤奋用功,他坚信《圣经》的训诫:“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
甚至在一种极不平常的情形之下,只要我们能找着另一个专心的对象,我们还是能保持泰然自若的态度的。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在芝加哥,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曾经有一次聚会,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对看热闹的老夫妇。这对老夫妇穿着打扮非常怪异,他们穿着十年前的做客衣服。他们的一切行为,都被这群好奇的群众所评头论足。然而他们好像一点也没有觉察出自己已在惹人注目。他们只注意街上的喧嚷、月光、窗内陈设的货品、拥挤的人群等。他们被街市的繁华所吸引,好像已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们的那种乡土模样及举止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成为人们纷纷议论的对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毛病:常常认为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老是认为别人在注意自己。然而事实并非这样。每当我们戴一顶新帽子或穿一件新衣时,总认为众人都在注目自己。实际上这完全是自己的臆想,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觉。
同样的道理也能够应用在许多别的情形上。倘若你十分专心于你的工作,你将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别人也不能让你感觉不安,因为你甚至不觉得有人在你旁边,假如有人看你工作使你感觉不安,那可能是因为你工作做得还不够令自己满意,解决的方法就是专心去做得更好些,而不要勉强克制自己的不安。如果你知道自己做得很不错,大家看你时,你便不会感觉不安,反而觉得很自豪,你的不安是由于你怕工作做得很糟糕,怕出错、怕出丑,怕其他人看出你内在的思想,这样会引起你的脸红手颤、声音战栗,从而工作会做得更糟,工作做得更糟会导致自卑与羞愧,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次,一群中学生想戏弄一个女孩子,他们晓得她的自我感觉是非常敏锐的。她当时是在一个礼堂弹钢琴,这样他们就故意坐在使她可以看到他们的一边,并且专注地注视着她。
他们并没有扮怪相,也没有吹口哨、做鬼脸,也不笑,也不说话,只是注视。而这个女孩,正是由于自我感觉极其敏锐,所以不久就感受到了有人在看她。她立刻感到了不自在,在座位上挪动,脸开始变红,心神不安,琴当然也弹得毫无章法,最后只好中途停止,退出了会场。这群中学生恶作剧的目的也达到了。正由于这些学生深知她注意自己比注意音乐还厉害,这便是他们知道用注视的方法能够扰乱她的缘故。假如她能有那对进城看热闹的老夫妇一半的专心致志,她就不会觉得那些少年在看着她。
可见,专心想到自己是不能增加做事的效率或减少自我感觉的,专心想到工作却能做到。然而,在不少情况下,你所关心的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工作或你所要做的事,而是其他人,一旦在专心工作之余,你能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对别人所做的事不会漠不关心,那么你的成功将会到来。正是靠着这个原则,福熙将军成为了陆军界的领袖。
福熙将军之所以成功,这和他懂得各种人的心理,以及各种心理如何起作用是分不开的。而其他许多年轻军官,认为只要懂得他们手下各人乡土的特性就足够了。在福熙看来,与基于“人”的认识的本性认识相比,上述所言仅仅是九牛一毛。他对整个战争的认识几乎都基于“人”以及人在某种压迫下的动作——不是预料他们怎样动作,而是他们实际上怎样动作,以及怎样引导他们动作。
可见,把人类活动的心理原因研究透彻了,那么人类就不再可怕到会让你面红、声颤、手抖了。倘若别人做了你所不能理解的事时,试着像福熙将军那样研究人,努力去寻求解释,给这些动作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
自我的感觉强烈完全是由于想自己,或者从另一角度而言,对自己要求太苛刻。克制的方法就是不要总想自己。那么,就要寻一点别的事来想,寻找一件代替品,想自己的习惯是可轻易地除去的。如果你做一件工作,你只沉醉于工作,便无暇顾及自己。假使你演说时只想着你所说的,以及听众的反应,而不是想你自己,你就不会结巴、忘词、脸红了。
自我的感觉是臆想的一种形式,无论是自我感觉不错也好,自我感觉很差也罢,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人的看法。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别人都有别人的事情要忙,有时他们都无暇自顾,又何谈去刻意地注意别人?知道了这一点,你在别人面前便会自在得多了。圣经箴言
要尽你的力量,向需要帮助的人行善。你今天有力量帮助邻人,就不要等到明天。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浅尝则止,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1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