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
“‘似曾相识(法déjàvu)’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记忆与知觉相互匹配的结果;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偶尔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沈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这得从知觉和记忆的“分类”说起。无论是知觉还是记忆,在人的脑子中都是分类进行的。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据沈教授解释,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三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此同时,这三个回路都处于颞叶的后半部分,相互比较接近。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为很多种类型。知识和概念的记忆被称作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另有不自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所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我们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来与之相匹配。这时候,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是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原因。”沈教授说,“就是因为人的知觉和记忆在大脑里面有‘分类’这么一个基本的特征,知觉将记忆中的一些内容激活,使其与知觉中的某一部分特征相匹配上了。”
“但是,仔细一想,再三确认,这还是一个新接触的场景,而并非原来有过的经历。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记忆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说。
对“似曾相识”的最初认识源于半个世纪以前,医学上对癫痫的治疗揭开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妙体验的探索之路。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是从医学上的癫痫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沈教授告诉记者,起初“似曾相识”引起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后来,经统计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据他介绍,50多年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教授潘菲尔德给癫痫病患者做脑手术,要切除患者的癫痫病灶或脑肿瘤。在切除过程中,由于切少了会使癫痫病复发,而切多了则会破坏相关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精细,在做手术以前,医生们就一定得对癫痫病灶或肿瘤周围脑组织的健康情况进行测试,以准确掌握脑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医生们用带有很弱的电流的探针在肿瘤旁边刺激一下,观察这些脑细胞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对稍远一点的脑细胞再进行同样的测试。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医生们正打算对其实施切除颞叶肿瘤的手术。当刺激到这个肿瘤周边组织的时候,老人突然以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歌,还叫着“爷爷”、“奶奶”和小狗的名字。在场的医生们大吃一惊,与他进行对话。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话中所出现的完全是童年生活的情景。医生们停止了对他的刺激,所有对话也随之中断。当被问起刚才在做什么时,老人竟然一脸茫然地说不出话来。在被告知当时令人惊诧的一幕时,老人反问:“我唱歌了吗?我唱什么歌了?”医生们继而又给他通上了电流,老人又接着唱歌;当来自电流的刺激再次停止,他对自己方才的行为一无所知。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患者能够完全体验到醒着的时候绝对回忆不起来的童年生活?这就是因为脑肿瘤压迫周围的脑细胞,使得它们兴奋性比较高,与此同时,和脑深部结构神经相联系着的相关回忆的‘网络’还保存完好,这时加上一点电刺激,就可以使这些记忆马上‘复活’起来。”沈教授说。
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它表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受意识控制,“似曾相识”的情况并不e69da5e6ba907a64365经常发生。沈教授同时强调,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则属于一种病态,“具体来说是癫痫的前期症状,特别是颞叶癫痫的症状。”
他解释道,负责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脑组织,主要位于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等结构的神经回路。如果有癫痫灶或脑肿瘤在这部分的神经回路中,这部分的脑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表现得特别兴奋。因此,任何一个知觉出现,相关的记忆就都要往里插,也就会产生什么都好像见过,什么都是“似曾相识”。
“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这就证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沈教授说。
据他介绍,在描写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著作里,“似曾相识”就被作为精神运动型癫痫或者颞叶癫痫的一种症状而加以记载。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沈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容易高;因为这时记忆会比较活跃。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沈教授说,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记忆。沈教授解释说,记忆大体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大类。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保存着。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无意识记忆自发地跑到现实知觉的情景中来,与现实情景中的某些特征相匹配上,我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为什么对某些场景会有似曾相识感
有报道说年轻的珀塞尔是一位职业女性,在一次商业会议上,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场景十分熟悉,以至于抑制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她说:“当时所有的一切,就连咖啡杯摆在桌上的方式都是那么熟悉,我甚至能预知发言者下一句话要说什么,就像身处看过的电影场景一样。”
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类似的“似曾相识”经历。而且想象力丰富的人,经常在外旅行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体验这种感觉。调查迁显示,似曾相识感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这一奇特的心理现象一直深受小说家青睐,但很少被心理学家关注。不过,最新的有关人类记忆的研究打开了解释这一现象的突破口。美国心理学家阿兰·布朗博土在他的著作《“似曾相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介绍了科学家对这一看似虚无缥缈的人类精神感觉的研究进展。
一个世纪以前,精神分析学者就把似曾相识感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布朗博士等心理学家指出,似曾相识感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意识的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旧事如新症”结伴出现,后者是指见到熟悉的事物成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现象。
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忽略了信息的来源。似曾相识感来源干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中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先前的记忆。或者,当身处类似于曾经看过的电影中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那部电影,但真实场景还是会勾起大脑中一些深层次的记忆。进而言之,似曾相识感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记忆的“提示”,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出一种熟悉感。
作者:薛初晓
摘自:《科学画报》
发表:武汉心理咨询网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似曾相识(法déjàvu)’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记忆与知觉相互匹配的结果;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偶尔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沈教授说。他告诉记者,这得从知觉和记忆的“分类”说起。无论是知觉还是记忆,在人的脑子中都是分类进行的。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据沈教授解释,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三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此同时,这三个回路都处于颞叶的后半部分,相互比较接近。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为很多种类型。知识和概念的记忆被称作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另有不自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所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我们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来与之相匹配。这时候,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原因。”沈教授说,“就是因为人的知觉和记忆在大脑里面有‘分类’这么一个基本的特征,知觉将记忆中的一些内容激活,使其与知觉中的某一部分特征相匹配上了。”“但是,仔细一想,再三确认,这还是一个新接触的场景,而并非原来有过的经历。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记忆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说。对“似曾相识”的最初认识源于半个世纪以前,医学上对癫痫的治疗揭开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妙体验的探索之路。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是从医学上的癫痫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沈教授告诉记者,起初“似曾相识”引起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后来,经统计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据他介绍,50多年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教授潘菲尔德给癫痫病患者做脑手术,要切除患者的癫痫病灶或脑肿瘤。在切除过程中,由于切少了会使癫痫病复发,而切多了则会破坏相关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精细,在做手术以前,医生们就一定得对癫痫病灶或肿瘤周围脑组织的健康情况进行测试,以准确掌握脑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医生们用带有很弱的电流的探针在肿瘤旁边刺激一下,观察这些脑细胞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对稍远一点的脑细胞再进行同样的测试。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医生们正打算对其实施切除颞叶肿瘤的手术。当刺激到这个肿瘤周边组织的时候,老人突然以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歌,还叫着“爷爷”、“奶奶”和小狗的名字。在场的医生们大吃一惊,与他进行对话。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话中所出现的完全是童年生活的情景。医生们停止了对他的刺激,所有对话也随之中断。当被问起刚才在做什么时,老人竟然一脸茫然地说不出话来。在被告知当时令人惊诧的一幕时,老人反问:“我唱歌了吗?我唱什么歌了?”医生们继而又给他通上了电流,老人又接着唱歌;当来自电流的刺激再次停止,他对自己方才的行为一无所知。“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患者能够完全体验到醒着的时候绝对回忆不起来的童年生活?这就是因为脑肿瘤压迫周围的脑细胞,使得它们兴奋性比较高,与此同时,和脑深部结构神经相联系着的相关回忆的‘网络’还保存完好,这时加上一点电刺激,就可以使这些记忆马上‘复活’起来。”沈教授说。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它表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受意识控制,“似曾相识”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沈教授同时强调,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则属于一种病态,“具体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63来说是癫痫的前期症状,特别是颞叶癫痫的症状。”他解释道,负责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脑组织,主要位于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等结构的神经回路。如果有癫痫灶或脑肿瘤在这部分的神经回路中,这部分的脑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表现得特别兴奋。因此,任何一个知觉出现,相关的记忆就都要往里插,也就会产生什么都好像见过,什么都是“似曾相识”。“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这就证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沈教授说。据他介绍,在描写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著作里,“似曾相识”就被作为精神运动型癫痫或者颞叶癫痫的一种症状而加以记载。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沈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容易高;因为这时记忆会比较活跃。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沈教授说,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记忆。沈教授解释说,记忆大体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大类。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保存着。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无意识记忆自发地跑到现实知觉的情景中来,与现实情景中的某些特征相匹配上,我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对某些场景会有似曾相识感 有报道说年轻的珀塞尔是一位职业女性,在一次商业会议上,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场景十分熟悉,以至于抑制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她说:“当时所有的一切,就连咖啡杯摆在桌上的方式都是那么熟悉,我甚至能预知发言者下一句话要说什么,就像身处看过的电影场景一样。”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类似的“似曾相识”经历。而且想象力丰富的人,经常在外旅行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有可能体验这种感觉。调查迁显示,似曾相识感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这一奇特的心理现象一直深受小说家青睐,但很少被心理学家关注。不过,最新的有关人类记忆的研究打开了解释这一现象的突破口。美国心理学家阿兰·布朗博土在他的著作《“似曾相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介绍了科学家对这一看似虚无缥缈的人类精神感觉的研究进展。一个世纪以前,精神分析学者就把似曾相识感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布朗博士等心理学家指出,似曾相识感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意识的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旧事如新症”结伴出现,后者是指见到熟悉的事物成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现象。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忽略了信息的来源。似曾相识感来源干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中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先前的记忆。或者,当身处类似于曾经看过的电影中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那部电影,但真实场景还是会勾起大脑中一些深层次的记忆。进而言之,似曾相识感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记忆的“提示”,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出一种熟悉感。
“灵魂”是否会跨时间旅行?科学家揭示记忆错觉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恐怕都会有一次碰到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在看什么东西的时候,
会突然意识到:这事有一次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过那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当时也是这样的灯光……在那一瞬间,大脑给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说是它认出了发生的事。这种现象便称之为记忆错觉,也称回忆幻想。人怎么会出现对未来的回忆呢?
大部分记忆错觉的表现形式都离奇得叫人难以置信,根本无法解释。
从古希腊以来,在编年史、年代记以及哲学和文学著作中,已经记录有一千多个故事,都说是有人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或到了另外一个时代,而且他们还经常援引不少连自己也不知道的细节。因为这事根本就没发生过,但是他们发现并描写这种奇怪的现象。1900年法国医生弗朗伦斯·阿尔诺还为它取了记忆错觉这个名字。他还断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大部分记忆错觉的表现形式都离奇得叫人难以置信,根本无法解释。比如说,有人相信预兆吉凶的梦,按迷信人的说法,这是他们的灵魂在定期回到过去“出差”,于是看到和体验到了一切。而等过几天甚至几年之后,当梦得到了应验,他们会惊讶地“认出”陌生的境况。预见就这样变成了回忆。另一些人则把这些归咎于在强情绪作用下产生的世代相传的“先祖记忆”。
对赞同轮回转7a64e59b9ee7ad94332世理论的人来说,记忆错觉还是他们有过前世的一个证据。
相信轮回转世理论的人很多,这里面还包括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比如说,毕达哥拉斯认为他的前世有可能是个牧人。西尔维斯特·斯塔洛涅认定自己的前世是一个游牧部落的监督哨。吉阿努·利夫兹呢,要按她说,前世曾是曼谷大庙的一个舞者。他们的记忆错觉都通过催眠术得到了证实,是催眠术让他们回了一趟自己的过去。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2岁时候就首次有过这种感觉。从那时起他坚信一点,他同时在过着另外一种生活,有时候还生活在18世纪。
杰克·伦敦和柯南道尔也描写过记忆错觉的情节。苏利克主演的喜剧《魔力》跟记忆错觉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完全是所经历的现实感觉。记得剧中主角在准备考试的时候,他在大街上找提纲时是挨着一个姑娘站着,由于看书入迷竟没发现走进了她的家。可到后来,在“神志清醒”时去到她家做客,才突然想起到这里来过。
俄罗斯研究人员开始用全息摄影来解释记忆错觉的秘密何在呢?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最高人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哲学副博士列昂尼德·卡拉谢夫有他的一套独到见解。他说,有很多学者都认为记忆错觉是源于过度疲劳、大脑混乱,所以把未知当成已知,他却倾向这是一种“全息摄影错觉”。
在他看来,所谓全息摄影术的原理,就是拍出的照片任何一个局部都可以复现原照片的所有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成碎片,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原照片的整个图像。所谓“全息”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记忆错觉这种奇异现象很可能就是以相似方式形成的。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总要接触的整体资讯是以代码化形式存贮在大脑里,只是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里。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像什么气味呀、声音呀、灯光照明呀、与相似情景的瞬间遭遇呀,都会诱使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仿佛5-10年前曾有过类似的境况。虽说如果细细分析,还是有不少不同之处。
卡拉谢夫还认为,17岁的青少年由于阅历不多,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境况还相当敏感,所以最容易出现记忆错觉。35-40岁的时候又会遭到记忆错觉的第二次冲击,不过这时的感觉中已缺少青少年时期的那种纯真喜悦,更多的还是一种神秘色彩。到40岁的时候,记忆错觉已经是一种对所有逝去的事物的伤感。那些忧郁症患者以及非常神经质和敏感的人一生中会常常出现记忆错觉。
麦当娜为何有她曾经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的奇怪感觉?
著名歌星麦当娜在一次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当她第一次在北京参观故宫时,感觉像是对它的每一条偏僻小巷都很熟悉,所以她敢断言,她曾经是满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女婢。季娜·特纳也有过类似看到陌生物的奇怪感觉。她第一次来到埃及,却像是突然看到了熟悉的景物,于是猛然“想起”自己在法老时期曾经是哈特舍普苏特皇后的女友,或者甚至是皇后本人。而“007”绍·康涅利前不久表示,他前世曾是非洲土著民族一个尚武部落的医生。
卡拉谢夫认为这种说法相当荒诞,毫不足信。但是,比如说康涅利之所以会有这种怪诞思想,那是在他参加影片《一个好人在非洲》的拍摄之后,他在片中饰演一名医生。
列夫·托尔斯泰在给朋友的信中也描写了自己的一次记忆错觉经历。他有一次去打猎,正在追一只兔子,不料马蹄落入一个坑里,他从马上摔了下来,重重地跌倒在地,这时他突然清楚地记得,200多年前他是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也曾这么从马鞍上摔倒落地。有人问卡拉谢夫,这又将如何解释呢?
科学家的解释是:列夫·托尔斯泰经常骑马打猎,也曾多次摔倒过,因此其中一次摔倒出现了一种非常情况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记忆错觉的怪异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类似情况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使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
卡拉谢夫还认为,记忆错觉是一种能使人产生乐观主义的充满激情幻想的美好感觉,还向人展示了世界有多复杂和神秘,所以并不足惧。
某时某刻,你会不会突然觉得“刚才发生的我似乎见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科学家已经有了答案,这种“似曾相识”之感我们称之为“海马效应”。通俗的讲也叫“既视感”。
既额视感是真实存在,有科学解释的东西,不属于灵异事件。只是大脑的想象里曾经有浮现过类似的场景罢了。或者说既视感来源于大脑的联想,他联想出这个画面。
“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于是现实中便会出现以下三种具体现象:
1、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
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陌生的环境,其实在熟悉的环境也会发生。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0比如此时此刻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也许这些人或者事情是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很久之前发生,也许有可能只是自己在电视或是电影中看到的某一场景,或者又因为是自己很久之前凭空想象的场景??但在我们身临其境之时便会突然觉得,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怎么会如此之熟悉。
2、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
这种现象一般会出现在出现极端情绪,尤其是在接近失控的时候。多体现为内心的感受,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或是某句话带来的情绪上的一系列波动,会突然让自己感到内心涌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一般情绪波动到已经难以控制的地步是不会察觉的,当且只有当情绪波动至极致却自己又在努力控制,接近爆发的临界点时,才会出来的感受。
3、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这种一般会发生在陌生的地方,即当事人来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
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所以研究人员也给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印象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潜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微快过另半边所造成的。
时空隧道
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只是记不清梦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像那里经历过。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对梦的记忆。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经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然至今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只是猜想阶段。
大脑皮层放电
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件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在缓存区。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意识流动
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生死是人的意识流动图。人从出生就有了意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到死了之后,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从而一直往复。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识,就会出现既视现象。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在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而不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