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星星燎原”比喻小的事故可能酿成大祸,也可比喻力量虽然微小,但会迅速壮大。
此典出自《书·盘庚上zd》:“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又见《后汉书》:“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
窦宝是后汉和帝的母舅,和帝即位时,由于年幼由他母亲窦太后临朝,窦宝也从原来的虎贲中郎升为侍中的官。到后来窦宝因犯了法请求率兵专反击匈奴侵略来赎罪,最终大破匈奴,回来后,封为大将军的官职,从此兄弟数人,执掌朝政大权,几乎满朝都是他的爪牙。和帝长大后,由于害怕他的权势,于是便设法治死了窦家兄弟。只有一个弟弟名叫窦环的还侥幸地留在朝中。那时有属个御史叫周纾的,素与窦家有怨,于是他怂恿和帝说:“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他极力劝告和帝斩草须除根,免生后患。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细小的水虽少,慢慢地也会汇成江河;一把火虽很小,最后也能烧遍原野。
形容一个人处事不得方法,越是想除害,害处越加多。
此典出自《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
战国时,许多小国都被大国灭了,最后只剩下七个大国,历史上被叫做“战国七雄”。以秦国为最强。魏知国嫠王时,先后遭秦国三次攻击,损兵失地;第四次秦国又出兵攻魏,各国诸侯见秦国不断进攻魏国道,都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于是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侵略。韩、赵二国首先相互援助,合三国兵力抗秦。可是最后仍然被秦军打败,三国损兵十五万。魏国有个大将段于子,见魏国兵败,就提议将魏国南阳地送给秦国求和。谋臣苏代向魏王说:“要想得到大将印玺的人是段于子,要得魏国地方的却是版秦国,现在大王却使想要地方的人管印,使想得印的人管地,魏国的地方没有割完以前,他们都不会满足。于是他们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这就像抱薪救火一样,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可是魏王始终下不了决心,结果终为秦国所灭。一个国家要单凭割地来求取和平,不但不能长久,最终只有被灭亡长久;只有一面发愤图强,一面抗拒侵略,才能生存。像魏王那样畏首畏尾,希冀割地求和,哪有不失败的?救火必须用水,才是对症下药,这是最简单而权明显的道理。
“令行禁止”意即有令就zhidao行,所禁必止。比喻纪律严明。
此典出自《荀子·议兵》:“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
《议兵》是荀况的一篇军事文章。荀况从加强地主阶级专政、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出发,总结了战国末期兼并战争的经验,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荀况认为,单纯的兼并并不难做到,但要长久地保持和巩固下去就很不回容易了。他又列举了历史上许多能夺人之地而不能固守的事例,指出:只能兼并而不能巩固,那就一定会得而复失;不能兼并又不能巩固其原有的土地、政权,那就一定会亡国。如果得到了土地而且能够使它巩固下来,然后再去兼并其他的土地,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会畏惧。……用礼来巩固士;用政来巩固民,才是最大的巩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政治局面,那么守住国土就会非常容易;征伐其他国家就会非常强大,就会令行禁止。这样王者的事业就答完备了。
“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客观情况,正确处理问题。这句成语又写作“对症发药”。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zhidao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东汉末期,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都患了头痛发热病,他们请华佗医治。华佗诊断了两个病人后说:“倪寻要吃泻药,李延吃发散药。”两人听了很十分诧异,就问为什么两人的病一样而吃的回药不一样。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答没有病,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没有病,病是从外部受冷感冒引起的,因此治疗就不同。”接着给两人下了不同的药,倪、李二人服下后,两个人病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