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根据三重换算而来的收入参考标准,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如果一家三口人,那么人均年收入在2.2万至6万就可以算是小康水平了。
来源:
邓小平说:“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中国“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
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扩展资料: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6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标准不一样。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康水平
划分方法如下:
1.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属于待解决温饱人群。全国大约有8200万人群,大约日收入低于1.29美元。
2.穷人:家庭年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2收入低于3万,人均年收入大于2800元人民币。按三口之家计算,人均年收入是2800到10000元。人均日收入在1.3美元到4.5美元。
3.低收入:家庭年收入3-8万。
4.小康:家庭年收入8-30万。
5.中高收入者:家庭年收入30-100万。
6.富人: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上。
7.富翁:拥有资产1000万以上,按拥有资产划分,区别于年收入划分。
8.富豪:拥有资产1亿以上,2014年大约有6.3万。
9.大富豪:拥有资产10亿以上,2014年大约有1800名。
10.超级富豪:拥有资产100亿以上,2014年大陆大约有90名。
备注:
按家庭年收入划分,小康与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有交集。
初级小康属于低收入人群,中级小康与高级小康属于中产阶级。
扩展资料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中产阶级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
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
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
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
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
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
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
我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一点看法(练手)我国目前存在较大收入差距,这已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而且,每天的生活遭遇也在不断的强化着人们的这一意识。豪华私车扬起的灰尘里是人力三轮车夫沧桑的脸庞和迷茫的眼神;高层公寓的曼妙身影尽情舒展在阳光里,将背影留给平房里暗无天日的人们。几乎所有人的心里,都已经有意无意的接受了贫富分化这一事实,而且,谁也幼稚的不会期待,明天的明天,大家就能生活得同样的美好。的确,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来看,个人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不仅如此,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是必然的趋势。从矛盾分析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收入差距,同样不能"一言以蔽之"。既然是必然存在的东西,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它,但接受的同时,必须认清其面目,才不至于被动地落入陷阱。对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应该加以注意的控制点,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根据实际观察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粗略的将形成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劳动本身的原因。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这里的"劳",只能理解为劳动成果而非劳动时间或劳动带来的痛苦程度等其他指标。人和人生来是不同,有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别,导致付出相同的代价,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这种原因造成的差别,是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承认的差别,也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差别。劳动付出本身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指标,只有以成果作为衡量指标,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劳动(包括体力和智力上的)积极性。事实上,这种差别与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是完全不成比例的,造成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说,如果仅有这一个因素对收入差距起作用的话,那么要解决我国的公平问题,只需从GNP中拿出一个很小的比例,来建立社会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8保障基金,帮助劳动能力低下的人,使他们能够生活在维护个人尊严的水平之上,社会就会一片太平,免除了由于贫富不均而影响稳定的后顾之忧。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假设,收入的差距主要还是来自以下各个方面的原因。二、强调效率造成的原因。效率第一,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谓效率,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即人们利用的现有生产资源与其所提供的人类满足(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这里"人类满足"的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的,进而反映为生产者的收入和利润。也就是说,由于强调效率,造成收入分配的依据不是劳动成果本身,而是异化为劳动成果的市场认知价值。劳动成果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意味着其报酬不一,而且由于市场眼光和接受风险的意愿不同,导致报酬存在极大的差异。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供给,使人们获得身心方面的各种满足感。因此,撇开一小撮不健康需要和不正常心态,用消费者的满足感及他们手中的货币选票去衡量商品的价值是必然而且合理的选择,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表现。基于这个分析,由于强调效率造成的收入差距无可厚非,应该属于合理收入。强调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允许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对劳动成果的分配。市场经济是以所有者多元化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如此。就资本而言,资本的取得具有传承性,归根结底是个人收入的积累,从民主和人权的角度应加以保护(尽管其中一部分是"原罪"的结果,但在无法识别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默认之为合理收入的积累),我国也将保护私有财产写进法律。因此,为了取得私有财产的使用权或占有权以获得资本使用的规模效应,必须给财产主体以一定的利益(分红、利息等)作为补偿。而这种利益补偿往往不是小数目,正是这种作用,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强者的资本积累不断扩大,弱者的资本规模不断缩小。随着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民收入分配水平的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曾有一段"脑体倒挂"的不合理分配时期,但现在这种错误已基本扭转,知识分子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相应的,收入(包括工资、奖励和兼职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终于与普通劳动者拉开了距离。资本和技术在生产过程发挥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获得市场愿意支付的收入,尽管数目可能较大,但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的角度考虑,当然也是应该鼓励的。从理论上说,强调效率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都是合法的,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但这种差距往往又是很大的,大到足以伤害人们的社会公平感,必须要通过国家的再分配制度加以调节:一方面,实行累进税率制度,调节过高收入,用于维护社会稳定。这部分调节,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高收入者维护其高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代价,是他们给予这个为其提供高收入的良好环境的回报。另一方面,要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维持其基本的生存尊严,并力争达到更高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对贫富差距的承受能力,保持社会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三、政策和制度原因造成的差距。之所以把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作为一点,是因为他们来源于同一主体——政府。政府决策造成的差距是广泛的,分析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对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优惠性政策倾斜;二是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造成的管理缺失。国家的地区优惠性倾斜主要表现在近几年加强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造成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明显。在优先利用东部的天然优势使我国的国力总体上上了一个台阶后,政府显然已经注意到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的可能恶果。于是,"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平衡性政策如期启动,如果这项政策确实能达到既定目的的话,说明这种差距是不足为惧的,它作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是可以治疗的。国家对行业的政策倾斜主要表现在对铁路、烟草、邮政、电力、电信等行业的保护。尽管这些行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自然垄断的属性,但更多的是因为在政府的保护,他们才获得现在高额利润,职工收入高、福利好,比其他竞争性行业的分配水平高出很多。政府对这些行业的政策,目的不应是使他们免于竞争,而是应该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去调整,即力图找到理想中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最大化的均衡点。退一步来考虑,这些行业边际成本极小,但又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其中大部分办为社会福利性质,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的收入差距危害最大。这里的制度缺失,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税收制度不完善造成偷税漏税尤其是高收入人群纳税不足,有资料显示,全国每年税收泄露以百亿计,而其中绝大部分流入个人钱包。以权经商、以权谋私的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制度的缺失还表现为欺行霸市、化公为私、公款消费等丑恶现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由于制度缺失造成的差距是破坏社会公正的根源,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应加以控制的重点。基于以上对收入分配差距原因的浅近分析,可以粗略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合理的收入差距,既是效率的体现,也不违背社会公正的原则,总体上是能为公众所接受的。需要加以控制的是差距的幅度和差距的来源,而对这两者的控制,要求政府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包括从道义的角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着力监管其执行情况;广开言论,以认清经济和政治体制上存在的漏洞,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加大执行的力度。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0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运用这一标准,在进行我国城乡对比和国际对比时,要注意政策性影响的计算和分析。在西方,个人消费包括了住房、医疗、卫生、交通等全部支出。
而在我国,特别是城市实行公费医疗、低房租,居民享有食品、燃料、公用事业等多种补贴。这些政策性因素对消费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比较分析时要剔除不对比因素。可对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修正如下:
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支出+财政食物补贴)/(居民消费支出+财政食物住房补贴)× 100% ,你可以看到,有的地方恩格尔系数超过60%那么就是绝对贫困。
扩展资料
家庭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货币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现金发放的劳保福利、医疗费;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金、遗属生活补助费;
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救济金;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租赁、馈赠、继承收入和特许权使用收入;赡养费、扶(抚)养费;兼职收入、自谋职业收入、偶然所得、其他通过劳动所得合法收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