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周恩来总理艰苦朴素躬行节俭的生活故事
建国以后,周恩来总理在生活上始终保持战争年代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常说:生活上不要那么讲究,穿得旧一点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
“我要中国料子”
进北京后,周总理第一次做衣服,选中了“红都”服装店。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闻名全国的高级服装店。”
周总理笑容满面:“我就是慕名而来的。”
面对工作人员介绍的英国呢料、澳大利亚毛料等各色的外国布料,周总理摇摇头,说:“我要中国料子,无论毛料布料都要国产的。”
这次他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蓝卡其布夹衣和一套灰色平纹布中山装。这几件衣服一直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3穿到1963年,始终光滑整洁、挺挺括括。
衣服穿了10年仍然挺挺括括,其中当然有奥妙。周总理有两只袖套,办公时必定套在胳膊上,这样就保护臂肘不会磨损得太快。然而,他一天工作长达十七八个小时,天长日久仍不免磨损磨破,于是,便送去“红都”请裁缝织补,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衣服虽然旧了,会客时将衣服熨烫一遍,穿出来仍然挺挺括括,再加上他潇洒大度的仪容举止,丝毫无损大国总理的风度。
“我们领导更要带头”
周总理吃饭很简单,经常是两菜一汤,主食吃普通面粉,不吃富强粉,吃普通大米,不吃小站稻,而且每周至少一顿粗粮。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总理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蛋,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在中南海,他常常亲自排队买饭。有一次,他买了一碗玉米饭和一碗汤,最后碗里剩下的汤,周总理就用窝窝头蘸着吃完,一点也不浪费。同志们见到这种情景,都非常感动,劝他说:总理,你肩上的担子重,一定要保重身体。现在虽然困难,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总能让您吃好一点。周总理却亲切地对大家说:“现在全国人民度荒年,我们领导更要带头。”
“楼外楼”上三付餐费
1973年9月,周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这天下午,周总理请随行工作人员到杭州有名的酒家“楼外楼”吃饭。这是总理第9次上“楼外楼”,酒家职工们非常高兴,除了准备西湖醋鱼等高档名菜外,还端上了总理喜欢吃的绍兴霉干菜、豆芽菜等家常菜。饭后结账时,省里的同志说由地方报销,总理不肯,坚持要自己付钱。店里的同志知道,不收钱,总理会生气的,就收了10元。谁知周总理不肯,说:“10元钱怎么够,要收足。”店员们商量了一下,加收了5元。不料周总理又说:“不够的,要同一般顾客一样收。”没办法,店里只好又收了5元。这样收了20元。没想到一个小时后,杭州机场来了电话,说总理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补交中午的饭费。于是店员把当天的午餐费按照牌价表仔细算了一遍,餐费是19元多一点。
“不能有以后,
一讲以后就止不住了”
周总理住的是旧房子,地面的方砖高低不平,泛潮泛碱,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已灰黑,门窗缝是用纸糊的。虽然这样,但他一直不让修缮。1959年,趁他外出,管理人员替他翻修了房子,装上地板,换了地毯、窗帘、洗澡盆。没想到,周总理外出回来,却少有地发了脾气,把有关同志严厉批评了一顿,并且愤然离去,不肯回家。有关同志多次认错检查,又请陈毅等老同志出面,周总理仍然不肯回家,并且主动在国务院做检查,要大家吸取教训,还专门召开会议做自我批评,要大家引以为戒。一些老同志劝说:“已经这样了,以后注意就行了。”周总理却说:“不能有以后,一讲以后就止不住了。”结果,除了地板之类无法取走的东西之外,凡能取下来的东西都退回了公家。
1、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2、华罗庚的故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因家境贫困,从小就替父亲担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几本数学书来看,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8岁那年染上了伤寒病,为此,家里的东西全部当光,而病情不见好转。
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匡衡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8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5、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生活中有很多事例的zd,我给你找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句子
锻炼自己即刻行动的能力。充分利用对现时的认知力。不要回沉浸在过去,也不要耽溺于未来,要着眼于今天。当然要有梦想、筹划和制订创造目标的时间。不过,这一切就绪后,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注重眼前的行动。要把整个生命答凝聚在此时此刻
不需要谢我,只需要将我的回答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