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稽首礼:又称作揖礼,如下图所示,见面时,正对对方,双手百抱拳,举到与眉眼平齐处,深深弯腰,双手抱拳自然下垂到与腹部平齐处,再立正抱拳于眉眼平齐处,同时口称问候语。
拓展资料
道教礼仪是道度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版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属于道教仪范部分,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大到出入行走,小到日常称呼。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权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参考资料道教礼仪——百度百科
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
五体投地:成语,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在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
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扩展资料: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近义词】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反义词】嗤之以鼻
【辨形】 投;不能写作“头”
【歇后语】鲁肃服孔明
【灯 谜】 卧倒
出处:
《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公元636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646年)
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又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去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公元707年后)
示 例
1.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之说,则更五体投地。(清·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
2.“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伯珍五体投地,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五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体投地
福生无量天尊,居士慈悲。
大家族用的一般是檀香之类的名贵香料。
而道教因为有“天律禁檀”的说法,所以不用檀香,而使用崖柏香等完全不含檀香的香料。
道日增辉,华图永固。
稽首 编辑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其礼拜时所用的也是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周礼·春官·大祝》曰:“辩九拜,一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5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前三种礼拜统称“三拜”。“稽首”的原意为礼拜时保持、稽留姿式,后来专指作揖鞠躬,即《礼记》中所说的“受立不跪”之礼。稽首加跪拜并以头触地称“顿首”或叩首;头不触地而是叩在手背上称“空首”。稽首一般用在朋友见面打招呼时出于礼貌而常行的礼节,叩首则要在敬神或谒见师长时才使用。
稽首:双手自然垂伸,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合抱成拳,然后上举至眉际,一般高以不超过眉际为度。接上动作,双手抱拳由眉际自然随身体前俯,做俯首鞠躬姿式。稽首礼成。
叩首也称顿首或磕头。是中国古老而典型的跪拜仪礼。《鹤林玉露》卷十四记载:“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两膝齐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这说明道教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礼拜仪式。
叩首:叩首的做法是:在稽首礼成之后,继续躬身,然后双手分开,先以右手摁地(或拜垫上),左手覆于右手上,同时,双腿屈膝跪于地(或拜垫上),以头触及左手手背,此即《周礼》所谓“空首”礼。《中国道教》载:“贾公彦谓:‘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谓空首。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
叩首的另外做法是以头触地,称做“五体投地”,即双脚、双手、头皆着于地。
道教的叩拜仪式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别。一揖一叩首再一揖,谓之“一礼”,一揖三叩首再一揖,称“一礼三叩”,连续三次,叫做“三礼九叩”。一般礼拜,可一揖三叩首再一揖。道教的重大节日、祖师圣诞朝贺时,一般要行三礼九叩。 我只找到了图片,不求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