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意思是如若这花花草草任人爱恋,而人又是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一切都由自己决定,那么纵或还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情,也不会怨天尤人了。
寓意为在杜丽娘的寻梦活动中,她的精神从回忆中的狂喜到面对可悲的现实的巨大冲击,表达了对人生的极其坚强、死而不悔的执着追求。
出处为明朝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中的第十二节《寻梦》
原文是: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扩展资料
牡丹亭的后世影响:
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7a64e4b893e5b19e361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在Daniel S.Burst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还魂记》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牡丹亭还魂记
出自《牡丹亭》杜丽娘的话。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偶然间人似缱,在梅村边。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昆曲《牡丹亭》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是杜丽娘游园寻梦没有结果,她又想念那书生可意,正怀念,忽见一株大梅树,梅子磊磊可爱,不由怨梅子偏在她苦命人面前结得圆圆的。她盼望再和书生相会,如若不能。
“这梅树依依可人,我杜丽娘若死后得葬于此,幸矣!” 她发出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呼声,她要爱,要追求,不达目的,死不罢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
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3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
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进。
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还魂记》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