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自然地理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西南面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为亚、非、欧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枢纽。
印度南北长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1600公里),东西宽2977公里,海岸线长6083公里。按其地形特征,全国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南部德干高原区、中部恒河平原区、西部塔尔沙漠区和东西海域岛屿区。
印度河流众多,按水源和地势可分成三大水系喜马拉雅山水系;半岛高原区水系;沿海岸地区水系。主要河流有:恒河,次大陆最大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冈戈冰川,全长2700公里,有支流10余条,流域总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注入孟加拉湾。布拉马普特拉河,全长113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在印度境内段落为720公里。亚穆纳河,恒河最大支流,全长1380公里。纳巴达河,全长1310公里,流域面积9.8万平方公里。哥达瓦利河,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克里希纳河,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马哈纳迪河,全长858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8)塔普提河,全长约720公里,总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
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国天气可分为冷季(也称冬季或凉季,1~2月),热季(也称夏季,3~6月),雨季(6月中旬~9月中旬),季风退缩季。冷季,北方气温最低为15℃,山区最低气温为-2.5℃,南部气温可高达27℃。热季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可高达49~50℃,沿海则在29~30℃左右。雨季最低降水量为400毫米,最高可达3000~4000毫米。
印度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煤蕴藏量1213.6亿吨,其中褐煤20亿吨,居世界第8位;铁蕴藏量224亿吨,居世界第4位;石油蕴藏量5.10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590亿立方米;铜蕴藏量5.78亿吨,铁矾土蕴藏量26.53亿吨;铬蕴藏量1.35亿吨;锰蕴藏量1.279亿吨;镍蕴藏量26.53亿吨:铝土蕴藏量20亿吨;石灰蕴藏量510亿吨,等等。云母产量则居世界产量的第一位。
植物资源约有3万种,动物资源7万多种,狮子、老虎为'国兽';象、牛和猴等为印度'圣兽';孔雀是印度'国鸟'。
森林面积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22%,约7400万公顷,原始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
社会〔人口与民族〕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与独立初相比(3.6亿),人口翻了1.3倍,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国家。据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0%的人口居住于农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区,每平方公里达400~600人,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拉贾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带、喜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区,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独立以来,印度人口由农村大量向加尔各答、德里、马德拉和孟买等大城市移动。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总数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和比哈尔部分地区。泰卢固族,占8.6%,主要分布在泰来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占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马拉特族,占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尔族,占7.4%,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占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纳达族,占3.9%,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克邦及邻近各邦。马拉雅拉姆族,占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邻诸邦。奥里雅族,占3.8%,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旁遮普族,占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数,约为38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6.94%。百万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个,最少者,如安达曼部落只有几百人。他们主要聚居在东北地区、喜马拉雅山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岛屿地区。
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是传统宗教,源于本国,其余为外界传入的。〔民风民俗〕 婚姻与嫁妆 按着印度教习俗,提但早婚,实行种姓内婚,主张寡妇殉夫('萨提'制度)和禁止寡妇再嫁。大多数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约之言。通常,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而是家族、集团和财富的结合。在农村,理发师是传统的媒人。
昂贵的嫁妆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负担累累,以至导致社会悲剧。1961年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但传统和习惯势力使法律无法执行。
礼仪与习俗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
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印度教节日 (1)杜尔迦节,孟加拉人最大的节日,每年约9~10月间举行。(2)酒红节,音译'霍利节',每年2月底,3月初举行。(3)灯节,音译'迪瓦利节',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每年10~11月间举行,通常全国庆祝5天至半个月。(5)娑婆室伐底节,一译'萨拉斯瓦蒂节',意为'知识女神节'、每年1~2月间举行。(6)扎格纳乘车节,每年6~7月间,在沐浴后的第15天举行。(以上均为公历)
伊斯兰教节日 (1)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两大重要节日之一。希吉拉历9月(公历2月左右)。(2)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意译'宰牲节'。希吉拉历12月10日(公历4月左右)。
锡克教节日 那纳克诞辰节,公历11月的第一个满月。
耆那教节日 摩诃毗罗节,纪念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即大雄)的节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与世界基督教徒一样,每当复活节、圣诞节以及少数佛教徒、袄教徒和犹太教的各自节日,也都要纪念或庆祝一番。
印度1947年独立之际,生产力停滞落后,农业劳动人口占80%。独立前夕,印度的人均收入为198卢比,居于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列。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政府把加速工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多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为此而制定和开始实行以公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1951~1990,已实行了7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19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长到1988~1989年度的32704.9亿卢比,38年来,约增长了18倍。198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达320美元左右,已大大超过独立初约150美元的水平(1950)。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5%,1991年11月份的外汇储备增至27亿美元,而6月份只有10亿美元。1992年9月初,印度外汇储备总额达63亿美元。
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1947~1956),制定工业化战略和形成工业体系时期(1957~1966),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农业时期(1967~1984);确立实现技术现代化,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期(1985~1990)。1991年6月拉奥执政后,经济上采取了卢比贬值、降低赤字和调整工业政策等措施,使经济有了起色。
自50年代推行工业化政策,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50~1951年度全国工业产值仅为175亿卢比,1985~1986年度已达1028卢比,增长了5倍多。1986~1987年度全国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工业平均年增长率约6%左右。1990年工业生产增长7.5~8%,略低于1989年的8.3%的增幅。1991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1%,是最近10年来的首次。1992年工业生产增长率则为4.5%。
钢铁工业,在独立初,印度仅有塔塔等3家钢铁公司,炼钢能力为150万吨。到1988年底,印度已建成炼钢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比莱、杜加普尔、鲁尔卡拉、波卡罗、印度和塔塔等6家钢铁公司。
能源方面,印度是一个贫油国家,石油主要靠进口,每年需花费外汇收入的70%左右去进口石油。1989年印度进口石油1990万吨,年产石油3400万吨。1991年年产石油3100万吨。目前,以开采海上油田为主,海上油田产量占印度原油产量的1/2以上。电力能源有水力、火力与原子能发电。独立后,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核电力已有相当规模,目前已建成4座原子能发电站,设备能力为170万千瓦。
化学工业始建于30~40年代,'一五'计划后发展迅速,化学工业(包括石化产品)产品年平均增长率为8.7%,其增长速度,为全国各工业部门之冠,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
独立后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工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属于机械工业系统的大小厂家约占全国登记厂家总数的1/3。印度在通用机械设备、电机电器、汽车、摩托车、火车头、拖拉机、船舶和飞机制造等方面,已能自给,某些产品已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之一。
轻纺工业主要有棉纺、黄麻、食品、造纸等,这些都是印度传统的工业部门。尤其棉纺工业,孟买和阿默达巴德两地区就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棉纺厂、2/5的沙锭和2/3的织造机。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有耕地面积1.73亿公顷,粮食作物面积1.27亿公顷,其中灌溉面积约6200万公顷,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约为5亿人。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1990年农业生产增长3.5~4%,这一年的粮食产量为1%78亿吨,比1989年增长8.8%,创了历史记录。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豆类、玉米次之。水稻占农作物面积的30%,约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7%,居世界首位。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991年农业增长率的1%,占耕地总面积的11%,居世界小麦生产国前10名之列。
印度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全部播种面积的1/5。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烟草、橡胶、咖啡,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以及香蕉、芒果等。其中,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黄麻产量居世界第2位。花生种植面积多达700~750万公顷,年产量在500~7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目前是世界最大花生生产国之一。茶叶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居世界首位。此外,烟草、甘蔗、芒果、腰果、椰子、香蕉、核桃、柑橘、咖啡、大麻、蚕丝和橡胶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十分可观,均可居世界产量前10名之内。
印度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净产值中约占15%,牛的存栏数居世界第一。
国家财政预算来源主要是直接税和间接税。独立以来,国家预算增长很快。1950~1951年度为40.6亿卢比,1988~1989年度为3668.8亿卢比。
国家资本预算来源主要是源于内债和外援,用于五年计划和国防建设开支。40多年来,资本预算增长幅度1987/1988年度比1950~1951年度,增长了196.8倍。1990年印度外债总额670亿美元。1991年外债总额则增为698亿美元。1991~1992年度国际收支逆差为60.4亿美元。比上一年度下降39%。
印度最大的财团是:塔口财团、比尔拉财团、马法特拉尔财团、辛哈尼亚财团和塔帕尔财团。他们的总资产均在40亿~130亿卢比以上。1991年印度通货膨胀率已达12.5%。
独立40多年来,印度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特别从70年代开始,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由1985~1986年度的4.7%增加到1988~1989年度的6.1%。但外贸长期存在逆差,1991年出口额193亿美元,负额达89亿美元。在进口商品方面,出口产品自70年代以来,过去名列前茅的纺织、茶叶和铁矿石等传统产品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工艺品、成衣和机械产品。在进口产品,过去居前列的粮食等消费品也退居第2位,取而代之的是石油、化工原料及其产品、食用油、化肥、纸张等。
1853年印度就建成了第一条铁路--孟买至塔纳线,全长32公里。现在,铁路全长为61850公里,主要干线有20多条,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大城市是全国的铁路枢纽。1991年铁路客运里程为2634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公路总长193.2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可通航的河道(包括运河)总长度约1.4万公里,大小港口180多个,最大的港口有10个。十大港口全年吞吐量约为1.25亿吨。全国约有66家海运公司,最大的海运公司是印度航运
公司和莫卧儿海运公司。
印度拥有两大国营航空公司:1953年8月成立的印度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内与南亚领国(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阿富汗)的地区性航线。1972年成立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际航线,航线遍及世界五大洲。
城市
印度都市产生较早。独立后发展迅速。据统计,印度3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有57个,100万以上的大都市有10个。其中新德里(古都德里)、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是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此外还有亚格拉、阿拉哈巴德、班加罗尔、科钦、果阿、海德拉巴、斋普尔、勒克、马杜赖、西姆拉和瓦腊纳西等。
新德里 印度共和国首都,位于亚穆纳河畔西岸,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573万(连同德里),新建于1911年。全市以儿童公园广场为中心,街道成辐射状,伸向四面八方。在现代化的宏伟建筑群中,耸立在市中心的西侧,中亚风格建筑的国会大厦 ,半球状穹顶的总统府。
坐落在国会大街琴伦盘陀公园内由4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组成的古天文台(1710),为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诱人的光彩。西端的康诺特广场,呈半圆盘形,分内外三层,是新德里最繁华的商业区。
德里也是文化教育中心。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纪念馆、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就位于市郊。
德里 享有印度'七朝之都'之称誉。地处次大陆的中心,位于亚穆纳河北岸。
德里有孔雀王朝时代兴建的旧堡遗址和著名的阿育王石柱。近郊的顾特卜高塔,建于13世纪初的顾特卜高塔,高72米,分5层,宏伟壮观。始建于1638年的古宫红堡,是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与红堡遥相呼应的是贾玛-马斯扎特大清真寺(也称'贾玛寺'),全用红砂石建成,长75.5米,宽24米,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5000名穆斯林祈祷。
市郊还有胡马雍陵等宏伟建筑。
旧德里的月光街或银子街,历史上曾是世界最富庶的大街之一,今仍为德里商业中心,露天市场。
加尔各答 印度最大的城市。西孟加拉邦首府。濒临孟加拉湾,位于恒河三角洲的胡格利河左岸。
市区以大贺胥广场为中心,邦政府办公大楼,邦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等均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6设于此。市中心的'乔灵奇广场'集中了全市的大旅馆、大饭店、大商店以及大的娱乐场所、十分繁华。
加尔各答工业发达,主要有纺织、钢铁、机械、化学、造纸、皮革、印刷、服装、陶瓷等,工业,又是黄麻工业中心。全国的1/3货物由这里的港口吞吐。作为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咖尔各答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原子能研究所等,印度教徒的活动的中心,迦梨女神庙也在这里。
孟买 印度第二大工商业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全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印度西部,濒临阿拉伯海,为一天然良港。1991年建造的拱门形的印度门,荟萃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派建筑风格。孟买也是西印度文化教育中心。孟买大学设在这里,许多著名的电影制片厂也在这里。作为工业中心之一,全市纺织厂约占全国纺织厂数的40%,全国纱锭和织机的30%。棉纱远销国内外。机械、汽车、石化、造纸、电子、造船、化肥、医药、食品等工业也较发达。孟买还是印度西海岸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全国最大的机场--桑塔克尔斯国际机场就设在这里。
马德拉斯 南印度交通枢纽,泰米尔纳德邦首府、印度第四商业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地处库姆河河口,濒孟加拉湾。面积128平方公里。城市以圣乔治堡为中心,向南、北、西3个方向伸展。旧城(圣乔治堡)以北是商业区,临海一面为港口;旧城以南是住宅区,内多历史建筑。仅寺庙即有120座。其中位于城南60公里的海滨有被称为'七塔城'的马哈巴利普兰,以巨大岩石神庙而闻名。马德拉斯设有全印最早成立的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教堂圣托马斯教堂。马德拉斯港年吞吐量达700多万吨,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纺织、皮革、化工、机械、橡胶以及电影工业都很发达。
旅游
古堡陵园 主要包括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和甘地陵。红堡是印度最大的古宫。位于德里城东北部亚穆纳河畔。建于1638~1648年,为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皇帝的王宫,全部用红砂石砌成。故称红堡。胡马雍陵,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亦位于德里东郊亚穆纳河畔。1565年建成。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屹立在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南岸,其华丽和磅礴之势,堪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陵长583米,宽304米,红砂石墙。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甘地陵,位于德里亚穆纳河畔某地遗体焚化之处。其它还有若干佛教圣地、对迹,如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五舍城、舍卫城、那烂陀寺、桑奇佛塔,以及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埃里芬达石窟、阿姆利则金庙、卡杰拉霍神庙群、科尔庙格神庙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去处。
旅游季节最佳时间为每年10月至翌年2~3月间。
甘肃岁时习俗
1、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武威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腊八粥。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2、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3、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
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4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 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5、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武威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蝗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演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6、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交九”的开始,从这天起,白天渐长,夜间渐短各家要吃冬至饭。有的人家吃肉汤面条;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条做饭;也有人家吃“杏皮坛鞑子”,也叫“擞耳子”;也有吃羊肉香头饭或臊子面的民间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7、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间有“腊月二十三,灶爷上了天”的歌谣。是日晚上约八点左右,户户提前备灶书(用黄表纸书写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麦牙糖和豆糖之类)、灶干粮(烙饼)、灶马(黄表纸上印有备鞍的马),并备一碟碎麦草,拌几粒豆,子均供于灶神牌位之前焚烧,意示送灶爷上天庭。
民间传说灶爷为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腊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已接近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制作食品菜肴,拆洗衣服,打扫房屋,准备过大年。
【甘肃民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文化特产】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乏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肉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的临复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气候特产】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据国务院勘界结果为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折合6.8亿亩。其中,农用地为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土地26.31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河流大部源头出于祁连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白龙江、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64、野马、野骆驼、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种类多而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均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了无烟煤、一般用煤、焦煤、褐煤等几大类;黑色金属有铁、锰、钒、铬等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等14种,大部分已探明储量,铬铁矿、钒矿、菱镁矿及铸型用粘土等储量在中国居前5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了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共28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和碲等矿产是甘肃的优势矿产;此外尚有硫、磷、蛇纹岩、芒硝等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9种和石棉、白云母、石膏、石灰岩等非金属建材原料矿产14种均已探明了储量。
甘肃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居突出地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糜子、胡麻、油菜籽、甜菜、棉花、大麻、烟叶、当归、党参等,此外还有各种蔬菜瓜果种植栽培,形成了种类繁多、布局合理的种植体系,很多产品已成为甘肃省的名优特产,如河西甜菜(含糖率居全国第二位)、敦煌长绒棉、山丹油菜籽、兰州水烟、黑瓜籽、天水花牛苹果、秦安蜜桃、岷县当归、纹党、潞党等。畜牧业是仅次于种植业的农业经济部门,畜禽品种齐全,大家畜有马、牛、驴、骡、骆驼,小畜禽有猪、羊、鸡、兔等,有28个优良畜禽品种,其中河曲马、山丹马、岷县黑裘皮羊、合作猪、静宁鸡、甘肃双峰驼等是闻名中国的优良畜种。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利用2万余公顷宜养鱼水面发展了渔业生产,共养殖100多个鱼种,其中红鳟鱼、细鳞鲑、大鲵、甲鱼、黄河鲤鱼、鸽子鱼、石花鱼为名优特水产品。依靠省境森林资源和宜林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形成了以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薪炭林为结构,以冷杉、云杉、油松、华山松、栎类林、杨桦林等为优势种的林业生产体系,活立木总蓄积量1.74亿立方米。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利用丰富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了基础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8461.ht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