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凡事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体现了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说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做。同时呢需要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要过高或过低的估量,要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提示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了解自己的能力的同时,对待事情也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力而为,不敷衍了事。
体现出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思考清楚,做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这件事情的后果,需要尽全力去做好。同时开始做之前也要清楚的指导自己的能力线在哪里,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喻脱离实际的目标形同虚设,在制定和规划自己目标时不要太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避免无谓的挫折。
“量力而行”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意思是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事情有能力做到就前进,没有能力做到就撤退。
“尽力而为”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的《缘木求鱼》:“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扩展资料
量力而行的同义词、反义词及其用法
量力而行是指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多指在符合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事。
它的同义词有量入为出、力所能及,它的反义词有力不从心、不自量力。
唐代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开头几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歌文章光芒万丈,没想到一群无知的人竟然这样愚蠢,对他们进行毁谤。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太可笑不自量力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量力而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力而为
做事符合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最稳当,不切实际的欲望,只会导致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忧愁和痛苦。
一个年轻人在逛集市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摆了一个捞鱼的摊子。他向有意者提供鱼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这个年轻人一时童心大发,蹲下去捞起鱼来。他一连捞破了三只网,一条小鱼也未捞到。见老人眯着眼看自己,心中似乎在暗自窃笑,他便不耐烦地说:“老人家,你这网做得太薄了,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捞得起来呢?”老人回答说:“年轻人,看你也是念过书的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你认为最美的鱼时,你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渔网是否真有那能耐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是要懂得量力而行呀!”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根本捞不起鱼。”
“年轻人,你还不懂得捞鱼的哲学吧!这和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金钱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目标之际,你衡量过自己的实力吗?”
下面这条鱼的命运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水从高原流下,由西向东,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上。它的游技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湖泊中的层层渔网,也躲过无数水鸟的追逐。它不停地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石隙,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冻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高原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动的姿势。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个年轻人感叹说7a64e59b9ee7ad94365: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行了那么远那么长那么久。另一个年轻人却为之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勇敢固然重要,但凡事应该量力而行。
有“心机”的人不求妄想,而求实力。因为人生虽有许多种力量,但实力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最基本的力量。好高骛远不能成功,只有实力才能使人生增值。平庸的人常在妄想中忘记了以实力取胜之道。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梦想成功,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少数。因为,他们经意或不经意地都陷进了好高骛远的泥潭里。
人生理想都是在追求实际力量。而那些好高骛远者往往把自己的理想设计得高入云端,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力量。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功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做到了量力而行,他们随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十分看重自己的价值,对目标执着,并且绝对坚持到底。
做事有“心机”的人力求稳中取胜,凡事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意思是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就进一步争取,没有的就暂且退下,人应该按照自己能力的情况去做事情。
拼音是:liàng lì ér xíng。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
示例:叶圣陶《英文教授》:“各位同学呢,大家量力而行,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扩展资料:
量力而行的典故: 公元前712年,郑国的国君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国和鲁国共同出兵讨伐许国。联军兵临许都城下,终于城被攻破,许国的国君庄公仓皇出逃。接下来的事是如何处置许国。
齐国的国君釐公提出,应把许国交给鲁国来管辖,但鲁国的国君隐公表示不能接受。于是,齐釐公说:“讨伐许国是郑国的主张,出的兵也最多。既然鲁国不能接受,那末就让郑国来管辖。”
其实,郑庄公伐许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许国,但碍于面子,只好先推让一番,最后才把许国分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8成东西两部分:东面交给许国的大夫百里,由他扶助许庄公的弟弟许叔管辖;西面交给自己的大夫公孙获助守,实际上是监督东面的许叔。
《左传》的作者在叙述这一历史事件后评论说:“郑庄公这样做合乎礼。他是因为许国不合法度才讨伐它的。许国降服了,他就原谅了它,并且根据各人的德行作了恰当的处理,还能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来行事。选择有利的时机而采取行动,不连累后人,真可说是知礼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