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精卫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知。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扩展资料道
1、近义词
铁杵磨针(tiě chǔ mó zhēn )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可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出自南专宋祝穆《方舆胜览》:“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
译文:穿过小溪,看到老妇人在磨铁棒,问他,他说弄成针。
2、反义词
三心二意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ān xīn èr yì,属意思是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也指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
出自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译文:无奈是妓女,都是三心二意的。
精卫填海的意思为:古代神话。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读音: [ jīng wèi tián hǎi ]
出处: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白话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一、精拼音: jīng
释义:
1.经过提炼或挑选的:~盐。
2.提炼出来的精华:酒~。鱼肝油~。
3.完美;最好:~彩。~益求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
4.细(跟“粗”相对)。
5.机灵心细:~明。~干。这孩子比大人还~。
6.精通:博而不~。~于针灸。
7.精神;精力:聚~会神。~疲力竭。
8.精液;精子:遗~。受~。
9.妖精:修炼成~。
10.用在某些形容词前面,表示“十分”、“非常”:~瘦。雨把衣服淋得~湿。
二、卫拼音: wèi
释义:
1.保护:守~。自~。
2.生活中或某些球类比赛中担负保护、防守任务的:门~。后~。
3.周朝国名。公元前11世纪中叶建立。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带。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公元前241年在秦支持下复国。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
三、填拼音: tián 、 zhèn
释义:
[ tián ]
1.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塞。~补。~充。~空(kòng)。义愤~膺。
2.在空白表格上按项目写:~表。~词。
3.形容声音巨大:~然。
[ zhèn ]
古同“镇”,使安定。
四、海拼音: hǎi
释义:
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
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火~。
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碗。~量。
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枣。
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啦!
6.漫无目标地:~骂。她丢了支笔,~找。
7.毫无节制地:~吃~喝。
8.姓。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精心[jīng xīn]
特别用心;细心:~制作。~治疗。~培育良种。
2.精美[jīng měi]
精致美好:包装~。我国~的工艺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3.精致[jīng zhì]
精巧细致:~的花纹。展览会上的工艺品件件都很~。
4.精细[jīng xì]
精密细致:这座雕像手工十分~。他遇事冷静,考虑问题特别~。
5.精炼[jīng liàn]
除掉杂质,提取精华,使之纯净:~原油。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百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度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内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容。
意思是: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7a64e4b893e5b19e362决,不畏艰难。
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释义: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淹没无法回归(回家),于是化为精卫,时不时衔西山的木、石,来堵塞东海。
所谓精卫既古代神话中的鸟名。这句话是说人的意志坚定,不服输,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扩展资料:
填有两个读音:[ tián ]或者[ zhèn ]
读[ tián ]时,意思是:
1.把空缺的地方塞满或补满:~塞。~补。~充。~空(kòng)。义愤~膺。
2.在空白表格上按项目写:~表。~词。
3.形容声音巨大:~然。
读[ zhèn ]时,意思是:
古同“镇”,使安定。
《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目前尚无定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成于大禹治水之时。
二、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作者是大禹和伯益,来源是清代的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
三、不同篇章成于不同时期。这是来自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大荒经》五篇写作时间最早,约在西周前期,可能为巴国的作品;《海内经》四篇约在西周中叶,可能是古蜀国的作品;
《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最迟,写于春秋战国时期,可能为楚国的作品。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