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zd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专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0.htm?fr=ala0_1_1
传说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有一天驾驶一叶轻舟东游大海,不幸小船被东海突起的风浪打翻,女娃被大海吞噬。但她不甘心被水淹死,她的精灵变成一只美丽、勇敢的小鸟,她飞翔时总叫着“精卫!精卫!”所以她被叫成“精卫”。
精卫住在发鸠山上,一心要填平可恨的东海,每天从西山衔一枝树枝或一颗小石子投入东海。大海嘲笑说:“小鸟儿,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毫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1不犹豫地回答说:“就算干到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从此,精卫更加不停息地往返,把西山树枝和石头衔投东海。
扩展资料
《精卫填海》的故事出自《山海经》中的“北山经”,讲述了精卫填海不止的故事,是一篇中国古代的经典神话。对这个神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从内容上,写了发鸠山、漳水与精卫的故事。先写了精卫的住所,在发鸠山的柘木上,接着写了它的形状,“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它的声音“其鸣如詨”,又写了它的来历与填海的原因,然后写它填海的行为,最后写它填海的结果,是导致了“漳水出焉”。
《山海经》主要是介绍地理的著作,本篇选自《山海经》的“北山经”,是介绍北山的,主要是介绍发鸠山及漳水的来历。
其中穿插了精卫添海的故事,写炎帝的小女儿在海里淹死之后,化为小鸟,衔木石填海不止。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为说明漳水的来历。这个故事为漳水的来历增添了神话色彩。
其次,从结构上来说,本文具有双层蕴含结构。第一层结构是写地理的。先写发鸠山,再写山上的柘木与鸟儿,最后写漳水。第二层结构是第一层结构中所蕴含的精卫故事。先介绍精卫的住所、形状、声音等有助于读者整体认识它。
再写精卫的来历,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同时揭示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可谓一举两得。最后,写精卫的行为与结果,使得整个故事比较完整。这种双层蕴含结构使得故事与地理有机结合,增强了可读性。
再次,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语言简练,准确传神。文中用了三个二字偏正短语“文首、白喙、赤足”来描写精卫形成,语言简洁。
所使用的“乌”、“文”“白”、“赤”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把精卫的形象很好地勾勒了出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中,四字句的运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琳琅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