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风平浪静”属于比喻百的成语。
详解:
风平浪静度
拼音:fēng píng làng jìng
释义:指没有风浪。问比喻平静无答事。
用 法:联合式;含褒义;作定语、补语、谓语;比喻事情平息。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内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容曰:‘吹倒南墙。’”
风平浪静一类的词语有:人仰马翻、仁至义尽、趾高气扬、颐指气使、兰摧玉折。
一、人仰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1. 【解释】: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2.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贾琏家下无人,请了王仁来在外帮着料理。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
二、仁至义尽 [ rén zhì yì jìn ]
1. 【解释】: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2. 【出自】:《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3. 【示例】: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的了! ◎冰心《斯人独憔悴》
三、趾高气扬 [ zhǐ gāo qì yáng ]
1. 【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 【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3. 【示例】:但是那种~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四、颐指气使 [ yí zhǐ qì shǐ ]
1. 【解释】: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2. 【出自】:《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3. 【示例】:他~,心狠手辣。 ◎林平《从夏三虫说开去》
五、兰摧玉折 [ lán cuī yù zhé ]
1. 【解释】:摧:折断。兰草、美玉都折断了。旧时多用于哀悼人不幸早死。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9
2.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尝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3. 【示例】:余虽昆季,义犹友朋,~,实难为情。 ◎明·张岱《祭伯凝八弟文》
山高地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词目:风平浪静。
词类:成语。
拼音:fēng píng làng jìng
释义:百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词性:形容词。度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定语、补语、谓语;比喻事专情平息。中性词。
近义:风平波息、平静无事、海晏河清。
反义:惊涛骇浪、轩然大波、狂风恶浪。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僧问:‘风恬浪静时如何?’师曰:‘吹倒南属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