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了解了书香门第的意思,大概也可以体会到不同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人和人的区别在于,这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素质来形容这个人的人品,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要比出生在普通家庭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要多,所以要比普通家庭看着要有气质一点
至少得是三代以上文字的熏陶濡染,才能配得起的、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矜持和骄傲,不是外人能体会了了解的
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 ( shū xiāng mén dì )
解 释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门第”中的“书香”是什么意思?许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原来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四十回:“如今眼看着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
示 例 她每天一想到自己出身于~,哥哥是个举人,却落入贼人之手,已够丢尽了祖宗的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近义词 世代书香、书香门户
反义词 蓬门荜户
书香--古时的读书人家,一般都拥有较多的书籍。我们的古人为了有效的防止书籍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用常见的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者,用做家俱后剩下的樟木片放在大量书籍的间隙中;另外还有一种防蛀的方法,就是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无论是芸香草,还是樟木片,放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散发出一种香味,蛀虫闻到这个味道就会远离,会让书籍得到非常好的保护。
在放置了芸香草和樟木片后,随着时间的积累,当书的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也就形成了“书香”的概念。
门第,在古时候,就是指富贵人家的宅第。
而对于古代的一些诗礼传家的、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我们一般称之为“书香门第”。
芸香草亦称芸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香气,可以入药,嚼之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38。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放这种草避蠹驱虫,所以除“芸人”指农人,“芸芸” 指众多外,与“芸”字有关的词多与书籍有关,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 则指校书郎。
王羲之 苏轼 曲士雄 李清照 苏辙 苏洵
1、匡衡借光读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4、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5、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9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周家祖祖辈辈均是走读书,考秀才、考举人、做官这一仕途之路的。
陈道明: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他为爱妻,20年来从不上CCTV;他是个好爸爸;他顾家,厌恶应酬,滴酒不沾;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生时是体育全能,探戈高手;他饱读诗书, 季羡林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与钱钟书是忘年之交;他说他只是个戏子。
张 穆:(1805~1849),字石州,祖籍平定州上城,后迁居大阳泉村(今属阳泉市郊区)。清代重要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编辑大家、杰出的文化名人。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凡六艺百家、训诂史策,无书不读,学业因此大进;但蔑视功名仕途,专攻学术,潜心著述。在19世纪中叶中国大门逐渐为西方诸强打开之时,其敏锐地从文字训诂转向有益于边境防卫的地理考据,治学严谨,考证精详,著述颇丰。著有《延昌地形志》、《蒙古游牧记》、《 斋诗文集》等。还从《永乐大典》中画出《元经世大典西北地图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3》,送好友魏源,刻入《海国图志》。所写著名的《海疆善后宜重守令论》,赞颂好友禁鸦片英雄林则徐。还著有《靖阳亭杂记》、《顾阎合谱》等。《蒙古游牧记》是其代表作,书中对蒙古一带的社会风俗、沿革,历代地名变化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考证精当,该书被翻译成俄、蒙等国文字行世。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读其作品后,叹曰:“二百年无此作也!”穆苦于国事和家事的纷扰,加之拼命著述,过分劳损身体,终于积郁成疾,于道光十九年(1849)中寿而殁,时年仅45岁。(《阳泉市志》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