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在决定批评内容前,先要知道自己的批评是针对哪一种行为表现的。确定了这一点,才不至于把话说得含含糊糊,也会使对方觉得你是在负责任地批评他。
批评切忌笼统。有的人因担心被人视为刻薄尖酸,用一些很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批评,如将“喜欢斗殴”说成“为赢得论点及吸引注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1意面诉诸体力手段”;将“说谎”说成“难于区分幻想与实际”;将“作弊”说成“有待进一步学习公平竞争的规则”。这样说,虽让人听得不那么刺目,但失去了批评的语气,显得像是在调侃。
如果你希望批评后能引起积极的反应,就必须要表达出自己的话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肺腑之言,并期待自己的批评影响对方使之行动有所改进。这必须表现你是真心关注这个问题的,而且乐意帮助对方解决它。
就事论事,切忌“株连”
有些人一批评别人就喜欢算旧账“对了,你以前傲过××事,还做过××事。”“顺便说一说上次你……”这样算总账的方式,在母亲骂孩子时,也是很常见的。但这种责备的方式,町说毫无效果。就挨骂而言,算老账,必然会觉得对方是没有足够豹道理,才扯出历史。不仅不会反省,甚至想反驳说:“既然如此,当时为何不说?”或想道:“原来他早就对我有成见。”
批评他人时,不应把“局部”的过失上升到“全部”,甚至上纲上线,比如“你这个人真卑鄙!”“你干什么都粗心大意!”“你总是不长进!”这一类的批评令人反感,对方会认为你是在找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小题大做,借机打击报复。
更不可“株连”到人格污辱上,一旦被批评者遭受人身攻击,自然而然他将采取敌意的防御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已经显然变质,甚至演化为双方的对抗。
赞美虽然有积极作用,但绝不是越多越好。
对人施以赞美毕竟不是交际活动的最终目的,它不过是交际进程中的一种手段。赞美之言切不能滥用,只可点到为止,而后要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迅速转入交际的正题,追求交际的成功。
有一次,乾隆皇帝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乾隆说完就后悔了,但自己是金口玉言,岂能说话不算数。何况边上有许多大臣,改口就太没面子了。
纪晓岚磕头遵旨,然后匆匆跑到后堂。不一会儿,他全身湿淋淋地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惊讶地问道:“纪卿怎么没有死?”
“我遇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说?”
“我到了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纪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赶紧回去吧!’”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免了纪晓岚的死罪。
人们总是喜欢被称赞,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喜欢被称赞,尤其是喜欢将自己和别人比一比,将自己比别人说得好一点,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的共性。
清朝李鸿章,位高权重,文武百官都想讨好他,以便使自己能升个一官半职。
有一年,中堂大人李鸿章的夫人要过五十大寿,这自然是个送礼的大好时机,寿辰未到,满朝文武早已开始行动了,生怕自己落在人后。
消息传到合肥知县那里,知县也想送礼,由于李鸿章祖籍合肥,这可是结攀中堂大人的绝好时机。无奈一个小小知县囊中羞涩,礼送少了等于没送,送多了又送不起,这可愁坏了知县大人。
师爷看透了知县的心思,满不在乎地说:“这还不好办,交给我了。保准你一两银子也不花,而且送的礼品让李大人刮目相看。”
“是吗?快说是什么礼物?”
“一副寿联即可。”
“寿联?这能行吗?”
“你尽管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包你从此飞黄腾达。不过,这寿联写好后要由你亲自送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61去,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
知县满口答应。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对联上路了,他昼夜兼程赶到北京,等到祝寿这日,知县报了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下一跪:“卑职合肥知县,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看都没有看他一眼,随口命人给他沏茶看座,知县连忙取出寿联双手奉上。李鸿章顺手接过,打开上联:“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李鸿章心想,这叫什么句子?我夫人是二月的生日,这“三月庚辰之前”岂不是废话?李鸿章又打开下联:“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这“两宫”即指当时的慈安和慈禧。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敢怠慢,连忙跪了下来,命人摆好香案,将此联挂在《麻姑上寿图》的两边。
这副对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自然对合肥知县也另眼相待,而这位知县也因此官运亨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