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滥竽充数,按理是一种以次货充好货的行为,似乎与"以上智为间者"的间谍原则相悖离。其实不然,因为具有"上智"的间谍,毕竟复不多,甚至凤毛麟角,不足以全方位担当在许多领域、场合中获取敌方情报的大量间谍任务,而采取"滥竽充数"的间谍计媒,则另有一制番妙处。
明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说:"取平日翻覆奸人或得罪健儿,假以董治之事,笞辱极,因阴纵叛,去至敌,乃说军营中事,敌人守备必缓。"这是先在军营中故意制造一些迹象,然后利用一些无用小人,用酷刑使其生叛变之心,并故意给个机会让其逃至敌营中去"告密"。敌方见其遍体伤痕,说的又确实是真情报,不会不信。三国时,张飞常"鞭挞健儿",刘备、诸葛亮多次告诫张飞,认为这是"取祸之道"。但是张飞也粗中有细,有一知次他照例"酒后怒鞭一士卒",使其生怨恨之心而叛敌,并说出张飞军中详情,敌方便企图于夜晚"乘虚偷袭"张飞,反被张飞伏兵全歼。
"滥竽充数"一计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先制造一些使己方军民都信以为真的迹象,以利用道一些对己方平时无用之人去通报给敌方。这些人虽然是"滥竽",但是却可以"废物利用",加以"充数"。
填空题: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南郭先生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百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度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知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道,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回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答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