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1、意义有所差别: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有强调劲头大的意思。)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对象上:可以形容文章;意义上:强调时间紧凑。)
一蹴而就:意思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强调事情简单。)
一挥而就,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2文章、画画快。(对象为:写字、写文章、画画。)
2、用法略微不同:
一鼓作气:作谓语、定语。
一气呵成: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一蹴而就: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否定句。
一挥而就: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
一鼓作气:
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一气呵成:
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释义:”例如‘风急天高’,一段话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规律的,一句话中的每一个词都是有规律的,整个意思贯穿其中,语气连贯,结构紧凑。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释义:”全天下的所有读书人,谁不想轻而易举就达到圣人的境界。“
一挥而就:
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解释:挥:挥笔、动笔;就:成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一鼓作气
百度百科-一蹴而就
百度百科-一气呵成
百度百科-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指办事情一下子就完成了。一挥而就,则指写作方面或者书写很快,有一气呵成,速度很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