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读《56号教室的奇迹》第56号教室是全美最佳教师、美国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2“总统国家艺术奖”雷夫老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一直以来,人们以为中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中美教育的差异会很巨大。但当你读这本书时,你会发现雷夫老师在校园所遇的种种现象和困惑,和我们所遇的差不多。这本书有太多与中国相似的东西了,所以《第56号教室》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而是一本杰出教师所写正确教育的书。我们可以从雷夫身上可以学到的诸如教育的精神与信任,教育的情怀与使命。一、教师用信任铸造美的心灵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会有让人头痛的学生。尽管你拿出真心、诚意会会对待他们,但他们也总会做出一些让你痛苦、心碎、失望的事。正如雷夫在《56号教室》所写的那样:“他们满脸笑容地坐在我的教室里,参加了课外活动,也演出了沙翁名剧。我带着他们到华盛顿特区、总统山、黄石公司旅行;我的相册满是两个男孩微笑、大笑、欢度美好时光的回忆。毕业时他们写给我的感谢信还在手边,两人都承诺未来将秉持两倍的和善与勤奋。没想到,他俩在某日下午居然带着烟幕弹回母校,恣意毁坏公物,教师的车辆也一同遭殃。而且我的车就是他们第一个下手的对象”。面对这样的孩子,雷夫一连几个星期都睡不好,他不断地反问自己,这两个孩子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这样子?最后他理解了,因为这就是孩子。“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无法无天,所以我们更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为此,他应用了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的原理,用信任引导孩子人格成长。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个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并不在内心里服从,所以服从仅仅是表象。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只知道“要害怕家长的愤怒和权力”。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怎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雷夫尝试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他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接着要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拋在脑后。这种亲子的相互信任,给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孩子都把恐惧抛至脑外。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一些处于第二阶段的孩子,内心渴望受到奖励,但内心其实也并不服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告诉我们: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后,会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的行为。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就是把孩子引向了片面追求奖赏的道路上去,而忽略了学习知识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奖励小红花之类的“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对此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孩子们渐渐地会对小红花丧失兴趣,而我们也会有更好的方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道德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学生想通过做一些事来取悦某人,并不考虑内心的感受,因此服从也并不彻底。如他们时常会问:“妈,你看,这样好吗?”孩子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当你让孩子跳,他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但是,孩子是为大人而生活的吗?他们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理由,而只是为了取悦你而做,这还有什么意义呢?雷夫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他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这话听起来很可笑,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师长。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因此,第四阶段的发展尤其重要。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处于第四阶段的孩子则通过遵守规则适应不同的环境,多数成人比较喜欢这个阶段的孩子,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过分在规则范围内做事就会使孩子的发展受到限制。雷夫是这么教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制定了一个法定假日,当初这位英雄如果采用第四阶段的思维,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圣雄甘地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也没有遵守规则。英勇的劳工领袖们打破了规则,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去帮助其他劳工。在悠远的历史中不凡人物都是这么做的。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这个阶段的孩子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贴別人的苦衷,是那种“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那种人。雷夫认为不论对孩童或是成人而言,这一阶段都很难达到,因为人们必须富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人设想。但是雷夫还是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虽说没有什么事情比遇见一个达到第五阶段的孩子更让人开心的,但我们还是想要我们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对父母来说,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此——让自己和孩子共同超越这个阶段。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合乎规则的自律行为,他们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教育成功了,这个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需要教师拥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一点一滴在活动中体现爱,在育人细节中渗透爱。现实生活中达到第六阶段的人并不是很多,因为行为准则存于个人的灵魂中,孩子先要拥有健全的人格,行善后亦不会张扬。二、教师应拥有理想主义情怀《第56号教室》写雷夫如何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他们成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过程:他是如何带着孩子们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目的旨在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学合作、守规范的孩子;周六带领孩子们回家聚餐,享受美味的糕点,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教孩子们玩音乐、玩棒球、击剑,并不在于仅仅学到技能,而是背后的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及时间管理;进入56号教室的学生都要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老师根据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薪酬”,举行疯狂的拍卖会……实行这些经济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喜欢品质好的东西,而孩子们必须努力工作、有所牺牲才能挣得好东西,因此他们更懂得爱惜。雷夫不是神,面对孩子时,他也会像普通老师一样,经常失眠,为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的痛苦,但他从来不会放弃,他认为“在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所以,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所以,从雷夫的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一名教师的健康成长,一定是与他的职业使命携手前行的。如果对自身育人的使命无所感知,缺乏自觉,不可能获得职业的长足发展,也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师应该成为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像杜威所说的那样“做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的天国引路人”。雷夫很喜欢黑人斗士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反复引用的一首无名诗:“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做教育、做教师,就是要有这样一颗平常心,无论大事、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用坚守来等待孩子的成长。
成功的秘诀是每一次都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鼓励孩子去做正确的事,但他们在做决定时不一定有适当的工具或方法。做决定就像学习弹琴一样,要不断学习与发展技巧,需要时间与练习。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是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0包办太多,无论大事小事父母都按照自己的经验来替孩子做决定。要么是放任不管,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教导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一直保持不懈的努力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如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雷夫老师伟大的教育情怀,让我深深震撼!坚持,坚守!他用莎士比亚式的态度成就了无数个小莎士比亚。这是他的成功,也是教育的成功!
那首小诗,它让我,一直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有了明确的方向,一直以来,我仅以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为由,对孩子放松,并觉得自己很高明,今天我知道了,我的孩子今后可以做任何事,但要培养他凡事认真对待的好品质。
现在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懂分享、。父母与教师尽量花时间让孩子明白,他们不是宇宙的中心。优秀的父母或教师能帮助孩子明白无私带来的伟大奖赏,但是这些回馈未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候,教导孩子无私似乎会带来反效果。培养孩子无私的品格,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别人犯错时不取笑别人,能帮他们改正错误;同学不会读课文可以让会的同学教他。别人取得进步时为他们鼓掌。教导孩子去支持同伴,欣然接受别人的进步。超越自己,放眼世界,对一生都有帮助。
1、
河海江湖波浪涌,
东西南北我居中。
梁才巨石成砥柱,
士为知己向从容。
鹏程万里怀大志,
强者定将是英雄!
2、
河宽水流急,
东海浪拍堤。
梁材作砥柱,
士愿为知己。
鹏飞万里志,
好汉险能夷!
If it falls to our luck to be street-sweepers,
sweep the streets like Raphael painted pictures,
like Michaelangelo carved marble,
like Shakespeare wrote poetry,
and like Beethoven composed music.
引用自http://jamaica-gleaner.com/pages/history/story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