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中华成语故事集
死灰复燃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释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9 孙中山《北上宣言》:“对内政策果得实现,则军阀不致~,民治之基础莫能摇动。” 近义词 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反义词 付之一炬、石沉大海 歇后语 木炭打烧饼 出处《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示例 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的。 ★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典故 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韩安国,字长孺,汉时睢阳人,原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很得梁王信任。后来因事被捕,关押在蒙地监狱中,梁王多方设法,一时未能使他获释。 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常常借故凌辱他。安国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 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 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大后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 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撤尿了———” 田甲吓得面无入色,连连磕头求饶。 “起来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值得我报复!”韩安国面无怒色, 并无惩罚田甲之意。田甲大感意外,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释 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还有~之日,也未可知。” 近义词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反义词 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灯谜 谢安复职;夕阳西下几时回 【典故】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高谢人间,啸咏山林”,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
卷土重来
【拼音】: juǎn tǔ chóng lái
【解释】: 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出处】: 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举例造句】: 他们要挣扎,他们要变天,他们要卷土重来。
一、两者区别:
销声匿迹是正确写法;
消声匿迹是错误写法。
二、销声匿迹,汉语成语。销:同“消”,减少,消除;匿:隐藏;迹:踪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不可作“消声匿迹”。
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
三、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四、例句:
1、他生平最是趋炎7a64e4b893e5b19e331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3、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到往欧洲,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区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麋鹿》)
4、我就不信,才这么点功夫,他竟然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5、掌握了两个世纪霸权的英国海军,在印度洋上销声匿迹了。
6、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核弹从此他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五、扩展
1、近义词:隐姓埋名、无影无踪、销声敛迹、偃旗息鼓。
2、反义词: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抛头露面。
3、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人或事物。
4、词义:中性词
5、谜语:冬天里的蚊子(打一四字成语)----销声匿迹
谜语解析:蚊子一般只会在夏天出现,吸食人血,大冬天的,人们将自己裹得厚厚的,蚊子也无从下手,所以说,冬天里的蚊子极少,甚至消失到不会露面。
6、灯谜:曲终人不见----销声匿迹
7、故事:唐朝时期,长安提炼金银的宗某与卖烧饼的陈敬瑄十分要好,为争夺一个美女而反目成仇。两人绝交后,陈敬瑄当上了四川节度使。长安发生叛乱,宗某随逃难人群到蜀地锦江。他四处游荡,隐姓埋名,准备消失的无踪无迹,结果最终还是在内江被陈敬瑄所杀。
死灰复燃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释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宋·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孙中山《北上宣言》:“对内政策果得实现,则军阀不致~,民治之基础莫能摇动。” 近义词 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反义词 付之一炬、石沉大海 歇后语 木炭打烧饼 出处《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示例 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的。 ★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典故 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韩安国,字长孺,汉时睢阳人,原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很得梁王信任。后来因事被捕,关押在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地监狱中,梁王多方设法,一时未能使他获释。 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失势,常常借故凌辱他。安国怒道:“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 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 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大后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 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撤尿了———” 田甲吓得面无入色,连连磕头求饶。 “起来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值得我报复!”韩安国面无怒色, 并无惩罚田甲之意。田甲大感意外,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东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释 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9回:“还有~之日,也未可知。” 近义词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反义词 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 灯谜 谢安复职;夕阳西下几时回 【典故】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高谢人间,啸咏山林”,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