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一、《朝花夕拾》读后感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e68a847a686964616f363 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二、朝花夕拾读后感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来自:作文大全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三、《朝花夕拾》读后感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这本书就是——《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这本书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卷。 《朝花夕拾》被称为“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总体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e68a84e8a2ad7a64333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今天我读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不禁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不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e68a84e8a2ad7a64330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先时读胡兰成的《山河岁月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3》,见他与张爱玲的几笔,也未觉得他有如何讨厌,直至看了《小团圆》,又看《今生今世》,竟对此人有了咬牙切齿的憎恨,当然,是因为张爱玲。胡兰成自己写下的本书的副标题《我的情感历程》,很是褒义,在读者看来很是讽刺。又及:“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这话却很感慨。倒是书的横条上那两句话的后半句很贴切:“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从张爱玲,周训德,范秀美直到佘爱珍,薄情寡义,胡兰成情债累累。”
诚如止庵在序中写到:“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找到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对于张迷来说,“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胡兰成语),何况他又讲了那么多呢。所以还是看,如饥似渴,看完之后,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这本书,如同不太喜欢这个人一样,但不不可否认地,其中有精彩的片段,不能说明胡兰成的感情是假的,写到张爱玲处出彩,写他人亦然。
胡兰成是那种到处风流到处认真的人,估计潜意识里他自比乾隆,这样的人,他对待欣赏的女人会很细心,会从精神上首先去关注,去打动,他的记忆力极好,总会记得人家重要的事,以便给人的感觉总是“他在乎我”,于是女人的心防被乘虚而入,精神上的相契,便促成了一段又一段风格迥异的爱情。
再说一遍读《小团圆》时说过的一句正确的废话:胡兰成的心理学想必是学得很好。你说他是故意,或者说他耍手段,倒是未必;似乎他天生就有这种本事,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虽然极为鄙视,却也佩服其高明,而被他笼住的女人,却毫不计较,当然,张爱玲除外,她应该得到一份相对完美的爱情,所以她及时地与胡兰成断,否则她也就不是我所喜欢的张爱玲了。
《今生今世》里写道张爱玲的部分,除了《民国女子》一章外,尚有》汉皋解佩》、《天涯道路》《永嘉佳日》和《雁荡秀气》的个别片断。我从第一页翻看,前面写他的童年,他的原配,他的谋职,他的丧妻,文笔并不十分糟糕,但看得十分不耐,不稀罕看,直至翻至《民国女子》,才细细看了起来。
他二人相见,只管“一坐五小时的瞎侃”,却非常地相契。“这样奇怪,不晓得不懂得亦可以是知音”。胡写给张的第一封信,说她谦逊,道着了她,张便回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直觉得这八个字何等熟悉,原来是张说过的。
因胡说起登在《天地》封面上的那张照相,翌日张便取出给他,背后还写有字:见了他 ,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此后二人便“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胡评张“无论她在看什么,她仍只是她自己,不致与书中人同哀乐,清洁到好像不染红尘。”我想是张特有的清冷的气质,骨子里总有一点傲的。
“她还是小女孩时就有一篇文字在报上登了出来,得到五元,大人们说这是第一次稿费,应该买本字典做纪念,她却马上拿这钱去买了口红”。张真是有个性,从小就与众不同。
“她十四岁即写有一部《摩登红楼梦》,订成上下两册的手抄本,开头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而后来是贾母带了宝玉及众姊妹来西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我初看时一惊,怎么可以这样煞风景,但是她写得来真有理性的清纯。”这是她小时候的作文,估计是不会出版,也不可能出版,绝迹了哦,可惜。
“爱玲从不牵愁惹恨,要就是大哭一场。她告诉我有过两回:一是她十多岁前后,为一个男人,不知是讨厌或喜欢他而失意,就大哭起来。又一回在香港大学读书时,一年放暑假,炎樱没有等她就回上海家去了,她平时原不想家,这次却倒在床上大哭大喊得不可开交。她文章里惯会描画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她本人却象晴天落白雨。”而胡出轨后,张却是几度落泪,叹!
那年,胡的妻子英娣与胡离异,二人结婚,胡三十八岁,张二十二岁。婚书文曰: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从此二人“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
无可厚非地,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捕捉是相当准确的。他说“爱玲极艳,她却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觉得她什么都晓得,其实她却世事经历得很少,但是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与她有交涉,好像花来衫里,路落池中。”胡又写道:“我从来不见爱玲买书,她房里亦不堆书。”这就有些奇怪了,或许她家里藏书甚多,又或许她只读借来的书?抑或是少时都看过了,都铭刻在记忆里了。
汉乐府有“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二人在家欢喜,又看水浒玄女“天然妙目,正大仙容”,又赞《金瓶梅》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淹然百媚”。爱玲解释“淹然”二字,“有人虽遇见怎样的好东西亦滴水不入,有人却象丝绵蘸着了胭脂,即刻渗开得一塌糊涂。”还真是,没有任何一种感觉或者意态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写的。
张对胡的情深,当胡说夫妻亦要大限来时各自飞,爱玲道“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可事实上,一有了银河,胡兰成的深情就不那么可信了。他很快在武汉与护士周训德好了,他倒也没觉什么错,一只脚踏两船,却是心安理得!这小周也与他一张照相,题上了隋乐府诗:“春江水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颇为贴切。
抗战胜利,胡避难到同学斯颂德家,得范秀美“送郎送到一里亭,一里亭上说私情”,二人便又勾搭上了,这里不应该用这个贬义词,这主要是针对胡说的,个人觉得范这个人人品还可以。十二月八日到丽水就结为夫妇之好了。都不知道他算不算犯重婚罪,因为胡与张其实只有一张纸,没有法律程序的。与范估计也只有简单的仪式。撇开其他,不要看人,只针对这事儿,这还真算是一段美谈,这速度也忒神了点。当年梁祝十八相送,一路唱过去,奈何梁兄太榆木疙瘩了,只是打下了铺垫,要人点化才惊醒。这胡范二人一路走到了底,竟水到渠成了。
二月张到温州看胡,这事似乎在《山河岁月》里提到过,但并没有说他当时与范秀美的关系,胡自己说“与张爱玲结婚已两年”又说“我与秀美的事,没有告诉爱玲,不是为要瞒她,因我并不觉得有什么惭愧困惑。”当初小周的事他还想了一番是不是对不起张爱玲,如今越发无耻了去。
张还让胡在小周与她二人中选,胡不肯,送走张,张信中写“那天船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真是柔肠欲绝。张还是太天真了,还没有看透胡,或者已经看透了,还抱着微茫的希望。只是,希望终究只是希望罢了。
一年半后六月十日,张信决绝:“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到了日本,胡兰成又找着了一红颜知己“一枝”,连他自己也说“我于女人,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为什么胡的桃花运那么多,人见人爱,车见爆胎呢?我想,还是因为他心理学学的好,哈,这句话老套了点。
中华民国43年三月,胡又与佘爱珍(原吴四宝妻)结婚了。然而他又提到“应小姐原是我的前妻,昔年为了张爱玲,发脾气离了我。”晕,这破男人到底有多少老婆,在香港又娶了一个!
之后,张亦只独自萎谢,胡亦只是一个人想着“三美团圆”,自己对月作词:“晴空万里无云,冰轮皎洁。人间此时,一似那高山大海无有碑碣。正多少平平淡淡的悲欢离合。这里是天地之初,真切事转觉惝怳难说。重耳奔狄,昭君出塞,当年亦只谦抑。他们各尽人事,忧喜自知。如此时人。如此时月。却为何爱玲你呀,任使我意气感激。”看了最后一句,觉得胡还是有一点点点点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