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成语故事】尚来书令左雄曾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又推荐冀州刺史冯直为将帅。冯直因分赃而犯法。周举因此上书弹劾左雄。左雄不解,就问周举源为何要这样。周举列举出赵宣子支持韩厥杀自己的仆人的例子。左雄立即知错就改,原谅了周举。
【出处】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zhidao 王朔《刘慧芳》
【解释】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谦虚
【相近词】知过必改
【反义词】屡教不改
屡教不改lǚ jiào bù gǎi
[释义] 屡:多次;一次又一次;教:教百育。经过多次教育;仍然不改度正。也作“累教不改”。
[语出]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戮子》:“嘉靖末知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正音道] 教;不能读作“jiāo”。
[辨形] 屡;不能写作“缕”。
[近义] 执迷不悟 死不悔改 累教不改
[反义] 浪子回头 幡然悔悟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犯罪专分子或犯罪行为。指不改悔。一般作定语。
[结构] 复句式。
[例句] 对极少属数~的罪犯;必须从严惩处。
偶尔失败(打一成语) ——复 谜底: 出奇制胜
四个人在责骂一条狗 (打一字) —— 谜底: 器(四个人,四张嘴)
外贸合同(打一成语) —— 谜底: 出口成章
讲课还是老一套 —— 屡教不改
赌徒手里的钱 —— 留不住;难久留
瘦驴拉重载 —— 受不了
过端午的龙头 —— 光耍嘴
打草惊制蛇的故事
解释:
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
唐朝的时百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度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问:“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答“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屡教不改的成语故事——《论十大关系》:zd“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
屡教不改
lǚ jiào bù gǎi
【解释】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处】《论十大关系》:“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屡教不改的以回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
【结构】复句式。
【用法】用作贬义。多用于犯罪分子或犯罪行为。指不改悔。一般作定语。
【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辨形】屡;不能写作“缕”。
【近义词】执迷不悟、死不悔改、累教不改
【反义词】浪子回头、幡然悔悟
【例句】对极少数~的罪犯;必须从严惩处。
【英答译】refuse to mend one's ways despite of repeated admo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