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以毒攻毒 [ yǐ dú gōng dú ]
【解释】: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
【出自】: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
【译文】:骨咄犀牛,蛇角的,他的性格最毒,而能解毒,因为毒攻毒的
【近义词】:针锋相对、以战止战、以眼还眼、请君入瓮、以牙还牙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译文】:那一切回答,如针尖来投,没有丝毫差别
二、以眼还眼 [ yǐ yǎn huán yǎn ]
【解释】:用瞪眼回击瞪眼。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来回击对方。
【出自】: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犹太人《旧约全书·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三、请君入瓮 [ qǐng jūn rù wèng ]
【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1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自】: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出自】:兴说:“这很容易啊!取一个大瓮,让囚犯进入中,什么事不承认!来俊臣便找来大瓮’,火包围如兴法,于是起身对姚兴说:‘有内情况推算哥哥,请你走进这瓮。’周兴惶恐叩头认罪
楼主你好,
以毒攻毒,就是中毒后用另一种毒物解毒。但另一种毒物的copy毒性是建立在正常人体上的,当人中毒后,另一种毒物恰好能和体内毒物反应使其双双失效,叫做以毒攻毒。也百就是说,一种毒药碰巧是另一种的解药(治疗药物),古人就用以毒攻毒解释。
望采纳,度谢谢
大家好像对这个词有些误解。
以毒攻毒是我国中医的传统疗法,它是用有毒的药来医治某些“恶毒”的病。如用蛇毒配制的药剂治疗毒蛇咬伤、镇痛、医治麻风病、关节炎和癫痫症等;用蝎毒治疗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
以毒攻毒的作用机理我也说不清,不过就像鸦片也可以治病一样。
比如说用蛇毒举个例子,蛇毒里有种成分可以让血液凝固,一般人被蛇咬,血液凝固人就死了。但是有种病就是血液不能凝固,正好用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9点蛇毒就可以治了~~
其实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提炼出蛇毒中的有效成分作药了,不需要以“毒”攻毒了,那是中医的古老说法
楼下的同志,谁说蛇毒不能让血液凝固。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24.htm
毒蛇咬伤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除组织损伤后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进凝血外、蛇毒本身的分泌物质也有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
http://.cn/article/wenzhai/html/3660/
蛇毒的磷脂酶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引起骨骼肌和心肌损伤,具有神经毒、心脏毒、溶血和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引起血液凝固性增加,重者发生。不同蛇 毒所含凝血毒素的促凝机理不一致,如蝰蛇科蛇毒激活凝血因子、,眼镜蛇科蛇毒激活凝 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尖吻蝮蛇毒具有凝血酶样作用。出血毒素可裂解纤维蛋白分子而引
起出血。
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素有“以毒攻毒”的经验法则,喜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疗癌症。 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竟是醉心于炼丹的道教徙葛洪。
近代医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8学科学证明,在人被狂犬咬伤后,狂犬病毒便通过伤口浸入了人体。由于它与神经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导致狂犬病的发作。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便是从狂犬的脑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毒,并把它加以培养,制成病毒疫苗,来预防和医治狂犬病毒的。很显然,巴斯德所用的原理同葛洪使用的方法基本相似,只不过比葛洪更科学些,但从时间上来看,巴斯德的发明晚于葛洪1000多年。
医学意义对“以毒攻毒”原理的认识和运用,最早是出现于医药行业的,是我国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在祖国医药学上的体现。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应用这一方法的间接论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则更详细地阐释了用毒药疗疾的原理;诞生于公元10世纪的天花“痘接种法”,是这一方法运用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人类预防接种、抗菌素研制和现代免疫学发展的先河。
唐代典籍中就有了运用以毒攻毒方法的实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就记有“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的事,是对永州毒蛇治疗多种疾病功能的记载。唐代另一位官吏张鷟,在他的《朝野佥载》中已记有用毒蛇治病的故事:“陕西商县有人患麻风病,被家人所逼,搬到山里筑茅屋而离群独居。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蛇骨,方知其由也。”
成名于18世纪的“抗毒素免疫疗法”的发明人贝林,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抗毒素血清,正是在其通晓中国“以毒攻毒”理论的日本友人北里柴三郎的明确提示下才得以完成的。从1891年12月他在德国勃里格医院第一次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成功试用于人体开始,白喉的死亡率就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以至后来成为能使儿童产生自动免疫能力的有效制剂,使儿童终生不得此病。
如今,“以毒攻毒”疗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医学界共同关注的方法,并且被广泛运用于一些毒病、大病、危病、急病、重病、难病、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与可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