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其中影响中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学生由于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事故伤害。如交通、溺水、拐卖、人身侵害、意外事件等事故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加强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中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不断提高中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如何切实做好班级的安全工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中国论文网 http:///9/view-4250606.htm
第一,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中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我安全意识不强。自己的物品随意放,等到东西不见了才着急找老师。课间及体育课活动不讲文明,一活动起来就不管身边的人和物,等到弄疼了、弄伤了,才急着找老师。我们应该把加强安全教育、预防地震、进行疏散演练等列入工作计划,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安全逃生自救技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在新学期伊始就有这种意识,让他们懂得:除了为正义不得已而献身外,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珍爱生命!我们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防患于未然,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有一天能够自豪地说:“灾害不可怕,我们会自救!”
第二,通过营造氛围感染学生
学校要通过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出专题安全黑板报、布置安全科普画廊等方式,使中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在处处重视安全的浓郁氛围感染下培养重视安全的意识。
第三,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找家长,这是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表现。针对这一点,班级里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提倡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通过老师教,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包扎方法。创设一些情境,教给学生当遇上突发状况该怎么处理,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遭遇意处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万不得已,也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这对学生沉着应对突发事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很有成效。
第四,通过安全告知制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内容都应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施工场所或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外处所、场地、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都应及时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如学生生病、学生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学生的不良习气以及学生发生伤害或意外事故等,都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责任感,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2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第六,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忽视了那少部分的课余时间。我们很多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往往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 因此,我们要善于空当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学校安全无小事,学生安全是关键。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才能构建和谐学校、和谐社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先秦思想家孔子《论语·卫灵公》之语。它告诫人们,如果没有长远谋划,就会有眼前忧患,做事要有远大眼光,不可只顾当前。以生态环境而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否“远虑”,既关系自然的生存状态,又关系人类的发展前景。“现在”是此岸,“未来”是彼岸,如果没有“远虑”,就会迷失方向,“近忧”丛生,而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甚至南辕北辙。正所谓“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凡事提前谋划,权衡利弊,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8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方可胜算。
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尚怀有敬畏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的神秘感被逐步打破,人们渐渐地从敬畏自然转向改造自然。从20世纪以来,人类逐步陷入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就中国而言,我们的先人早就崇尚“天人合一”,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但是,随着人口增长需求增加,在借助科技工具取得进展后,有些人也开始无视自然规律而为所欲为了。他们以为中国地大物博,有用之不竭的资源,于是大刀阔斧地向自然开战,以致造成生态失衡,在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灾难也就接踵而至。这些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岂不是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吗?
世人在环境与灾害关系问题上,向来存在 “乐观”与“悲观”的不同态度。有相当一些人对“天”盲目乐观,认为天不会塌下来。相反,倒是那些怀有“远虑”的人们,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87年挪威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之后,“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其实,人类出现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不在意,撞了南墙不回头。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居安思危,危才可以转化为安;高枕无忧,以危当安,危就会渐变为祸。多一些忧患意识,就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事实说明,人类与自然抗衡,输的永远是人类。人类与自然不是主仆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眼前生存的需求,更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保障。“近忧”与“远虑”是相联系的,忧是为了不忧,虑是为了不虑,唯有忧与虑,才能预见“风起于青萍之末”,在繁荣之中力戒骄奢,处顺境之时管窥不测,居盛况之境明察秋毫,从民意之中发现端倪,于发展之中保护环境。这样,就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少付代价,既造福于今天,又赢得未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当以自励自警,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权益!
莎士比亚说道(其实是我自己说的),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雷雨、暴风。要想在处处危机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风破浪,航行到胜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才不至于一败涂地。
防患于未然,是对突发危机的预先准备,是对未来各种情况的预测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中国有句成语,未雨绸缪,说得就是这个 道理。还没有下雨,就先补好屋顶,这样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就能在温暖的房中躲避风雨的袭击。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世界的时候,在日本、韩国、泰国等邻国纷 纷陷入金融大鳄索罗斯的泥潭中时,由于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为国家的经济备下了雄厚的外汇储备,以应付突发的金融危机,事后又采取各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4种积极有效的防范措 施,才使得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成为亚洲的中流砥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尊敬。由此可见,防患于未然,可以避免突发的灾难,可以 使得未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亡羊而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与其在事故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不如在其之前就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防范。试想一下,如果养羊人在狼来了之前,先把羊圈 的漏洞补好,那又如何会给狼可乘之机把羊叼走呢?在风暴之前修补屋顶,在洪水之前修筑堤坝,在荒年之前储备粮食,比起在风暴之后重建吹倒的房屋,在洪水之 后抗洪救灾,在荒年之后发粮赈济,防患于未然岂不是更优的选择呢?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智者避免灾祸的良方,是降低损失的最佳措施。在危机四伏的社会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该牢牢握住防患于未然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安全平稳的未来的大门,并把灾难和不幸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