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抄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袭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扬:明。“清知”、“扬”都是形容眼睛的美。婉:读为“睕(晚wǎn)”,眼波流动貌。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道“呀”
清扬婉兮:眉目流盼传情。
意思是:就是秀丽却不妖媚,清雅而不孤寒。比喻一个人很清秀很秀气的意思。
一.出处
出自于
清末小说家刘鹗《明湖居听书》
《明湖居听书》选自7a64e4b893e5b19e335《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主要讲的是江湖医生老残四处行医时的经历。
二.原文(节选)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
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扩展资料:
一.书简介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鸿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支持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
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
《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二.作者简介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
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
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
署名“鸿都百炼生”。
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明湖居听书
百度百科—刘鄂
出自《老残游记》,意思是清秀而不寒酸。百比喻一个人很清秀很秀气的意思。
原文: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美丽而没有媚态,素雅而不寒酸,形容她仪表秀雅。,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度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①〔五音十二律〕指我版国古代高低不同的各种音阶。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吊权〕同“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清雅而不孤寒,秀丽却不妖媚,(如)花草池水般清幽美丽,(眉目)美好清明。
水木清华一般描述园林,但这句貌似是描述女子样貌气质,用在此....咳咳,纯属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