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国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时迁都洛阳。据《北史》载,“洛阳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发生过 一件有趣的争路纠纷。
据说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当骄傲,对于某些学问不高复的大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天,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 彪的车子迎面过来。那时,官员出门总是前呼后拥的,官职越高,随行人马就越多,威风气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见他们,老远就得回 避。官职低的官,也得让官职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职相仿,客气些的也就让道。元志论官职是应该让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让。 李彪很生气,当场训斥元志。元志不服,两人就争吵起来。
元志和制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一个地方zd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 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
孝文帝听了,不愿意评判他们谁是谁非,便笑道:“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路扬镳。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吗!”
分道扬镳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百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出处]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度‘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内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容;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例句]
虽然默氏家族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正在分道扬镳。
[近义]
背道而驰 各走各路 南辕北撤 劳燕分飞 ...
[反义]
济济一堂 志同道合 如胶如漆 连镳并驾
分崩离析_成语解释
【拼音】:fē来n bēng lí xī
【释义】: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源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知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道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在洛阳、实行汉化政策等,史称北魏分道扬镳的典故,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知南北对峙的阶段,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他5岁登基:东晋十六国之后,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改国号为“魏”,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史称南北朝。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北道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自今以后。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可分路而行。”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他进行了许多政治,其中回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前身为代国,都盛乐、改革鲜卑旧俗,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答。公元493年起。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