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百听为虚。这句话常常作为人们判断事度实的依据,耳朵传来的信息总有点不大知确定,一定要亲眼看到才相信。的确如道此,人们常常听到谣言,如果不加以判断,偏听偏信,那么造成的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则损财,重则害命。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释义:形容不要轻信传闻。
(1)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就个人而言,也可以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料。他人提供的资料可以是对事物的如实反映。因此,耳听未必为虚。
(2)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可以凭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5之分,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如实体现。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扩展资料: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的哲学道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意味着一个人看到的和别人说的不同,他看到的可能是真实的情况,而他听到的往往是错误的。不亲眼所见,就不应该相信自己听到的。
然而,眼见为实不一定是真。因为事物分为真理和幻觉,如果眼睛看到幻觉,把幻觉误认为真理,他们就会把幻觉误认为现实。
(1)感性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的接触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理解。感性知识是理性知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但感性知识所知道的现象中有大量杂乱无章、片面甚至虚假的东西,所以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看到不一定是真的。
与此同时,现象有真实的事实和虚假的表象,它们以消极的方式扭曲了表达的本质,掩盖了本质。仅靠感性知识或幻觉是不可能正确认识事物的。
(2)人们的认知活动有两种类型,其中学习认知活动就是从别人总结的东西中学习。虽然他们被听到了,但也可能是真的。
(3)对于见与听、实与虚应作具体分析,眼见的可能是实,也可能不实;耳听的可能为虚,也可能不虚。不能笼统地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
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4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
扩展资料: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但感性认识所认识的事物现象中有大量的还是零乱、片面、乃至虚假的东西,因此感觉器官所感到包括见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同时,现象有真象和假象,假象以否定的方式歪曲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仅凭感性认识或被假象所迷惑是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所以“眼见未必实”
(2)人们的认识活动有两类,其中学习性认识活动,是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听来的,但也可能是真实的。所以“耳听未必为虚”
(3)对于见与听、实与虚应作具体分析,眼见的可能是实,也可能不实;耳听的可能为虚,也可能不虚。不能笼统地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