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意思: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意思:秦始皇在会稽游玩,度过浙江,梁与籍一起在观看,籍告诉秦始皇说:你可以取代。“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而代之: 意思是: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彼可取而代之”其实是“可取彼而代之”的倒装,主语省略。 《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着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着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案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是来源于上述的故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4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