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1
那天看了电影《天空之城》,里面的女孩是个空中之城的公主,以前强盛的空中城市中有很多机器人,很强大,很强悍,但很忠诚。
有一次女孩遇到了危险,情急之下念了婆婆给的咒语,唤醒了被坏人捉住的一只机器人;机器人通过女孩身上的宝石辨别出了是自己的主人,就拼命守护着女孩,但因为它不会说话,就只能用行动护着女孩。
女孩不知道机器人是对她好的,所以很畏惧机器人,还拼命想要从机器人手中逃跑,也正是因为女孩不断地逃跑,坏人才有了更多机会去攻击机器人;而无论坏人怎么攻击机器人,机器人都一直护着女孩。
最后,为了保护女孩,机器人死了。那个瞬间,女孩才知道机器人是对她好的,是处处保护她的。不过为时已晚。
看出来了吗?机器人不会说话,用行动表达了对女孩的保护意图,然而女孩并没有接收到,而是以为机器人要加害于她,这其中造成的误会可不是一点半点。
而所谓理解,便是能够站在相对中立的角度上去思考对方做出举动或说出话的真实意图,却并非自行揣测或从自己的角度以及坐标系出发,“以为”对方表达的是“那个意思”。
然而实际上,现实中多数人的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6行为其实正巧符合电影中小女孩的做法。也正如马东说的那样: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而无论是用语言还是行动进行表达,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坐标系解读和理解事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体,而他人都是自我世界的客体;间隙中,便给了“误解”以空间。
2
之前买了个无线鼠标,不知道为什么和我的电脑连接不上,于是我申请了退货。不过无论是我打电话给卖家还是留言给卖家,卖家就是不主动同意退货,我也没有办法,便想着要等到系统自动同意了。
系统自动确认前一天,我接到了卖家的电话,他想让我修改退货申请,说我那样写会对他们店铺很不利,还提到只要我修改退货申请,他马上就同意退货申请。
我一听这话就急了,于是十分不悦的说了句:“我等您同意好几天了,也发了消息,也打了电话,你就不能回复一下吗?
现在因为要我修改申请就跑来跟我谈条件?那我还不如等明天系统自动同意呢,我一样能退货。”
商家一听我生气了,便比之前有礼貌地说:“我不是跟您谈条件,而是我同意了之后就没有办法修改退货申请了,所以我今天给您打电话,前几天没回复消息也没同意是我们的错。”我看店家态度良好,便同意了修改申请。
挂了电话后我便思考了这样一件事:其实在这件事上我是带有主观情绪的,当时的我因为店家之前不理不睬的行为已经有了不愉快的情绪;
所以在店家刚说出“修改申请马上退货”的时候,我就下了一个判断:“店家在跟我谈条件“,于是我恼怒,也趁机发泄了憋了几天的负面情绪。你看,先入为主是多么地可怕?
其实生活中这种事情并不少见,有的时候人们也并非不讲道理,而是在事件发生的时候:
他不单单看当前与之说话的主体,也不单单看当前这件事情;而是把自己对于事件的预判、自己对于以往类似事件的经验都夹杂在了其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可以避免的误会。
3
不知道你见没见过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女主人冲着男主人大喊着:
女:“我明天不吃饭了,去把你的经理打一顿!”
男:“为什么打我经理?”
女:“你果然不爱我了,都不问我为什么不吃饭??”
男:??
很多人把这个图片看成是男女思维的差异,其实这其中还有一个点,那就是理解与沟通。
对于女主人来说,她关心的是自己吃没吃饭,而并非打男主人老板;
对于男主人来说,他关心的是他的老板,因为老板被打第一个影响的是他的职场生涯;所以第一个进入他的大脑接收系统的是“老板为什么无缘无故被打?”这个信息,而并非女主人的一顿饭。
所以你看,其实人们在筛选信息的时候,也是根据与自己的相关度以及重要程度划分的;而筛选后留下的信息,便是他们理解的形成。
只不过这其中,存在一些当事人在筛选信息过程中而造成的误会,从而衍生出一定程度的矛盾。
4
那么,该如何尽量地避免这种类似的“理解与传达”中的误会呢?
首先,做一个真诚地倾听者。
在别人表达自我的时候,别急着下结论,别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往事件上面对号入座,这样很容易造成误解,也很容易根本无法理解对方真实的意图,从而造成沟通无效。
其实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是拥有比这个更珍贵的能力,那就是“共情”。共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尽可能地不带主观判断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从而达到很好的理解与倾听。
当然,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中立而不带任何偏见的倾听已经足够了,如果能够做到心理咨询师的程度,那可能会让对方产生“你懂他”的感觉,更有利于你们之间的深入交流与情感互动。
其次,做一个很好的表达者。
不可否认,现实中的很多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我。明明很想让孩子去学习,说出来便成了“你再不学习就会跟你爸爸一样,是个文盲”;
明明想让孩子多穿一些衣服,是出于体贴对方,说出来变成了“不听我的话多穿些衣服,冻坏了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而当你不能很好地表达自我的时候,更别说对方能否很好地接受你想传达的信息了。所以,要想达成很好地理解与沟通,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在理解与沟通中,足够的信任是关键。
无论与谁沟通与交流,中立、不带任何偏见、不先入为主、不以偏概全等等都需要在现实中锻炼,而信任是本身能够具备的,不需要花费任何力气的。
当你足够信任你的倾听者、表达者,当你能做到很好地理解与倾听,那么情感上的流动就很容易达成,也更加不容易产生误会,避免造成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为“NLP教练之道”公号原创,作者蔡蔡,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替代平台观点。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先入为主从心理学上讲,基本上与首因效应相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先天带来的缺陷,就象错觉一样的缺陷。只有认识到它的真正原因,才能改正它,就象改正错觉对人的影响一样,从这一点来看,心理学确实是改造人类自己的科学,应该是本世纪的科学。
《知觉生长模型》对首因效应做过详细分析。由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起因相似,却又相反的原因,本人将它们并列一起作了研究。下面是原文。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来自《知觉生长模型》的剖析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念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卢钦斯用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生活片段的文字材料做实验材料,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为一个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实验中,他将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结果,第一组被试者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另一位心理学家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受第一印象影响而产生的。所以,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卢钦斯进一步用上述文字材料作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了更大的影响作用,即受到近因效应影响而产生的。
上述实验无论在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占多数的情况下,都有例外(少数人),显然,除信息内容及呈现顺序外,还有秘密没有被发现。那么,这个秘密是什么?
二、发生机制
《知觉生长模型》的解释是:当外界第一个刺激信息发生后,会形成记忆痕迹,即第一印象。这个记忆痕迹可以是永久记忆,也可以是暂时的记忆。如远方来客,一次见面后,很长时间没有再见面,当我们提及他的时候,兴奋能量只能进入这个唯一的永久记忆痕迹中,可见第一印象多么重要。上述两个实验产生的记忆痕迹也可以只是暂时记忆,不一定会成为被试的永久记忆。但是,在当时实验环境下,最初接触到的刺激信息形成的暂时记忆区域(暂时性联系区域)(下面简称前期区域)是处于充满兴奋能量的状态,然后,兴奋能量扩散,就会产生评价。由于兴奋能量贮留,这些评价一直处于“兴奋渗透层”中。随着后期信息不断出现,兴奋能量所占据的暂时性联系区域就会不断发生扩大和改变,由于实验中阅读材料不多,所以前、后期刺激信息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区域会同时存在,前期产生的评价也存在,于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0是出现了首因效应,这是第一种情况,简式:前期信息+前期评价+后期信息=首因效应。
后期信息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区域(下面简称后期区域)的兴奋能量同样会扩散,同样会产生评价,即产生改变前期评价的评价,出现近因效应。这是第二种情况,简式:前期信息+后期信息+后期评价=近因效应。
三、剖析
除上述机制外,利用知觉生长模型还发现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有关的秘密如下:
(一)首因效应中没有后期评价的原因
1、在暂时记忆中,后期信息还来不及扩散,被试就被要求作出评价(或者自己已经迫不及待作出评价),于是“意识流”“回头”寻找答案,后期区域兴奋能量更加不足,无法向其联系的评价方向扩散,不可能产生后期评价。这就是卢钦斯实验多数人产生首因效应的原因。
2、在长时记忆中,首因效应内没有后期评价的原因:
1没有后期刺激信息,当然不会有后期评价。如上面所举远方来客的例子,没有再见,自然只有前期印象和评价。
2同上述暂时记忆一样的原因,即后期信息还来不及扩散,没有产生后期评价。
(二)近因效应中没有前期评价的原因
1、在暂时记忆中,前期评价区域兴奋能量已经消失,进入抑制状态,甚至某些人前期信息的区域也进入了抑制状态,所以,只有后期评价,就出现了近因效应。卢钦斯实验中途插入了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结果是让“意识流”进入了这些活动刺激产生的区域中,于是,前期信息区域中贮留的兴奋能量大量减少,有的人甚至进入抑制状态。与此同时,由前期信息区域兴奋能量扩散形成的前期评价区域的兴奋能量本来就更微弱,将会首先进入抑制状态,即前期评价没有了,所以,只能出现近因效应。
2、在长时记忆中,第一印象随着生活时间的推移,“痕迹”会逐渐变浅,出现记忆印象越来越淡忘的现象。当后期信息出现时,从后期信息区域出发的兴奋能量容易扩散产生后期评价,却很难扩散至淡忘了的“第一印象痕迹”中,更加不可能从“第一印象痕迹”出发,继续扩散产生前期评价。
(三)近因效应实质等于首因效应
如果“第一印象”区域由于“遗忘”等原因而处于抑制状态,那么后期刺激信息实质上相当于最新刺激信息,产生的评价现象似是近因效应,实质上属于首因效应。
(四)前、后期刺激信息的区别
如果前、后期刺激信息变化不大,将会出现基本相同的评价。如破产的富豪再次出现在电视机前,华丽的服饰不变,笑容不变,不知内情的观众得到的最新印象和评价不变。这个“不变”被看成首因效应。
如果前后期刺激信息变化较大,则有可能改变前期印象,出现近因效应。如看见认识的富翁神情呆滞,正在挤公交车。反差巨大,马上可以改变以前的印象出现近因效应。
如果前后期刺激信息有变化,甚至较大变化,也可以不出现近因效应,而是前后期信息都贮存在一起,成为相互参考的资料。如上例挤公交车的富翁,看见后你可以认为他破产了(近因效应),也可以只是怀疑。关键是个体对新事物的习惯性态度。如你熟知这个富翁是个个性谨慎的人,那么,他怎么可能突然破产呢?想到这里就会产生怀疑;如果你是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逢事都会认真分析,那么,为什么他挤公交车?为什么他精神不振?自然会找到很多可能的原因,更加不会随便下结论。
(五)属“判断”范畴
在前期评价和后期评价共存的状态下,个体的评价只会是其中之一,这实质上属于心理学中“判断”的范畴。也就是说,这时出现的只是类似首因效应现象或类似近因效应现象,而非真正的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
(六)中段评价问题
在信息接收的全过程,依据信息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全过程的任何一个时段产生评价。中途评价的作用:可以是前期评价的后期评价,也可以是后期评价的前期评价。总之,人脑知识结构内兴奋能量区域不断变幻的形态,产生了不断变幻的认知结果。这样的认知结果是人类最常见的,但不象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那样具有“鲜明的时间性”特点。
四、影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知觉组织
1、“注意”对首因效应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首因效应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初次接触,会格外认真,这实质上是个体的注意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注意”时所携带的兴奋能量特别多,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由此产生的前期评价同样会相当深刻,所以多数人会以首因效应为主。
2、欠缺“独立思考”系统(注解1):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发生首因效应后,不能回过头来分析或检讨自己的认识,从而没法改变首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近因效应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长期共同生活、长期共事的人之间,许多人往往将对方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对方的依据。因而令夫妻反目、朋友绝交、合作变成对抗等等。相反,往日的对手立即成为朋友、“坏人”立即成为“好人”等等。善于独立思考是个体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建立的一个系统组织,没有形成这个组织的人,一旦发生近因效应,同样不能根据历史往事做出比较和分析,结果是无法改变以偏盖全、不客观、不公正、不正确的近因效应评价。
(注解1):欲知“独立思考系统”比较详细的知识,请看教育改革的心理学依据这篇博文,内有详细介绍。
3、个性与品格:《知觉生长模型》认为,个体的个性与品格都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结果,实质就是自我构建的、独一无二的知觉网络组织。例如性格暴躁的人,就是由于他没有构建起情绪控制的“神经线路”,或者这条“神经线路”不够“宽敞”,容易失效(即处于抑制状态),所以表现出情绪控制能力差,“情商”低的特点。又如个性倔强的人,遗传是重要因素,然而,后天教育可以让这条“神经线路”更加“宽敞和深刻”,成为一个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反面就是顽固不化)。同样,后天教育可以建立起许多抑制这条“神经线路”的线路。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等等教育,可以让倔强的人能够理智地虚心接受意见,却不失主见等等。个性与品格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可以发生在当时,也可以对它们发生之后的“能否改变”发生影响。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有明显影响的个性品格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
(1)欠缺自我反省能力:遇事总是别人错,自己对,永远在寻找借口推卸责任的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欠缺自我反省能力,于是,他们只能永远“跟着感觉走”,让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尽情发挥”。
(2)自私:雷锋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榜样,正是在于这种品质的稀缺性,谁都无法否认几乎所有人都是自私的这个现实,只是,自私的程度有天壤之别。越是自私的人,遇到不利于己的事,甚至只是不能完全满足自己愿望的小事,都会产生不快感。不良情绪是一个强大的“兴奋源”和“吸引力点”,甚至可以将所有兴奋能量吸引到它这里聚集,出现失去理智的现象。总之,越是自私越容易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越是自私越难压抑自己的情绪,越难公正看待事件,难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3)固执:固执实质上是由众多“深刻的神经线路”所构成的组织。越是深刻的痕迹越难以消退和被抑制,所以表现出人们称为固执的现象。要消除固执的消极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如上所述的建立起许多抑制这些“神经线路”的线路。
(4)不懂感恩:感恩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谅解和宽恕对方的“神经线路”。不懂感恩,就失去了谅解和宽恕对方的可能。现实生活中的父子成仇、谊友翻脸等发生后,无法谅解,很多与不懂感恩有关。
五、编后语
明白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发生机制,以及认识到它们可能做成的认知错误和原因,才有可能改正和消除它们的消极作用。祖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应该继承的教诲,对克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消极作用很有帮助。如“士别三日,另眼相看”、“三人行,必有吾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养儿方知父母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等。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心理学,不犯或少犯认识错误的人,已经与“圣人”差不多了。学习心理学,普及心理学,世界上的贤人和“圣人”多了,人类社会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社会。
(2012-6-3晚上提交新浪、6-6提交网易博客)
1、首因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9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举例:指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亦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2、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举例: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3、刻板印象
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举例: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对我们进行的社会信息加工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扩展资料:
首因效应应用方法: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首因效应
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百度百科-刻板印象
释义百: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度,就不容易接受。
出处:《汉问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
例子答:见长幼尊卑之节有一定不易之理,~,故后起之版私心,终有所顾忌而不敢逞。(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