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膏肓”的意思是: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病入膏肓
【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有病无法治疗,在心尖之上,心脏的下面,药物的疗效无法达到的地方,再要无法挽回了。
【例子】他已病入膏肓,医生也束手无策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近义词】不可救药、无可救药、深入膏肓、行将就木、人命危浅
【反义词】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手到病除、药到病除、头痛脑热
扩展资料
1、病入膏肓的近义词
不可救药
【解释】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战国·孔子《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作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例子】怀疑与猜忌,难道就竟已成了他们~的根性了吗? ◎郑振铎《桂公塘》十四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比喻事态严重
2、病入膏肓的反义词
妙手回春
【解释】回春:使春天重返,7a64e4b893e5b19e363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例子】王医生妙手回春,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膏肓的意思是指人体心与膈间的部分。
具体释义:
①膏:脂肪;油;肥肉;糊状的东西。这里的“膏”指的是油脂、膏脂的意思。
②肓zhidao:心脏与膈膜之间,古时指人体内心脏下膈膜上的部位。
膏肓的意思是指人体心与膈间的部分。旧时说膏与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来用:“病入膏肓”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后人也用以指事态非常严重,已无再造之功。
扩展资料:
膏肓的近义词内
①鬲肓:鬲肓是膈膜与肓膜的合称,鬲肓是指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白话译文: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中间有父母。
②肓原:肓指心下隔上部位,肓之原是脏腑的原穴之一。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肓之原出于脖胦(勃央)”
白话译文:心下隔上部位的脏腑原穴出自于肚脐。
③肓膜:五脏之间的薄膜组织。出自《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容”
白话译文:所谓“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所以循环在皮肤中,与肉分离,熏于薄膜组织,散于胸腹中。
病入膏育,指病情感染到了心脏。病入膏育一直用来指病情非常严重,无法医治了,这是一个成语。古代以心尖的脂肪为膏,心脏和隔膜之间为育。
膏育就是已经到达了心脏了。这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育之上,育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育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育之上,育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日:“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2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