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复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制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百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度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道”字作为他的谥号。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zhidao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回,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答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1教,形容谦虚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解】
(1)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生于西元前520年,可能卒于西元前
456年,春秋时卫国人。善于经商,有口才,列于孔门四科中的“言语
科”,是“孔门十哲”之一。
(2)孔文子:孔圉(圉,音“雨”),谥文,生卒年不详,春秋卫国大夫。
(3)谓之:被称为。
(4)敏而好学:聪明勤学。敏,聪慧。
(5)耻:羞耻。
(6)下问:向年纪、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7)是以:所以。
【故事阐述】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后来“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也可形容人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成语,语出《论语》。意思为向地位百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
也有另一种解释度: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版。问:请教。指人好学。下,字在此处应该是指的是问题的属性为"下",而不是请教的人为"下"。孔子主张礼,如果这个成语的解释把"下"字作为被请教人的属性,则会权先无礼于人,与他所主张的思想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