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你好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者。
战汗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绝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
头汗
出汗仅限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无其他症状,则不属病象。
偏汗
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胸口出汗是思虑过度;经常稍一动就出汗者,不是过于肥胖就是体质过于虚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带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特别爱出汗,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吃顿饭、做点事常常是满头大汗,稍一紧张就汗流浃背,这种病症在医学上称为多汗症。
多汗症可因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夏天气候炎热,人处于高温之下,多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在气温低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就应考虑是一种病态了。
引起多汗症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可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二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为甲亢。
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三是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颤、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四是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小常识:
不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当多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
据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从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钙总排出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提醒: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高温作业者应当在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钙,多吃些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此外,还应提高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
肝脏所产生的热量只占15%人体正常体温总是恒定的,用温度计测量腋窝部位的温度,平均为36.8℃,虽然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昼夜时间上有些差异,但波动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1℃,只有当人体发病时,体温才有明显变化。
人体在正常代谢过程中,各组织器都要产生一定的热,其中骨骼肌是人体最重要的产热器官。安静时,骨骼肌产热仅占全身的20%;人体运动时,这个比例便大幅度上升;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可高达人体总产热量90%以上。因此,骨骼肌在体温调节中通过“产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体的散热途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人体皮肤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采用的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但以哪种方式为主,则要看当时当地的环境而定。
外界气温较低时,人体向周围以辐射方式散热,气温越低,散热越多。人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缺乏防护措施,体热散发过多,局部肢体及体温下降.就会冻伤,甚至冻僵。
在空气中,人体通过皮肤传导散热较少,但人体浸泡在冷水中,体热散失很快,因为水的导热率比空气大25倍。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习惯用冷水“冲凉”,或浸泡在水池中,以降低皮肤温度,使体温更快散发。
人体在冷环境中有很大一部分热量是通过对流方式散发的。人体表面接触的空气受热上升,由外界的冷空气填充,形成气体的流动,不断将体热携带发散。空气流动越快,对流散热也越多。所谓冬天“寒风刺骨”,就与之有直接关系。夏天,人体处在空气流通处就感到凉爽,气温较高时,对流散热就不起作用了。
人体在冷环境中主要依靠辐射、传导、对流这三种方式散热,而在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温度时,人体只有依靠出汗蒸发来散热。
人体皮肤上有许多汗腺,分泌汗液。每毫升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时可带走0.58千卡热量。在高热环境中进行劳动或运动,每小时汗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66液分泌量可达1.0~1.5升,汗液蒸发从皮肤上所携带走的热量为580~870千卡。实际上,由于汗液滴落或用毛巾揩干,皮肤上蒸发量远远小于这个数字。炎热的季节,人们出汗量大大超过散热的蒸发量,往往出现汗流浃背,这时就应当多补饮些水和盐,以使体液不致过多损耗,保持体内环境平衡。人体在气温较高时,即使不活动也出汗,通过汗液蒸发来散发体热,但只是皮肤略湿润,并不见汗液滴落,且蒸发较快,往往感觉不到出汗。当环境温度在28~30℃时,处在安静状态。人体每小时蒸发汗液约30毫升,散发热量为17.4千卡,每昼夜约400千卡。所以,在环境温度提高于30℃以上时,蒸发散热就成为人体主要散热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