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萌芽于先秦,渐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故事框架基本确定。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暖后人。
无论是汉代以来的“求智巧”,还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鹊桥会”,都离不开中国古人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的想象。西周先民时代,古人就以“牵牛”、“织女”对银河两端的遥遥相望的一对星象进行命名。
随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七夕这一天被定义成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就日益演变成中国的“情人7a64e59b9ee7ad94332节”。
扩展资料:
《小雅·大东》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述
周:诗经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译文:仰望那高天上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似的熠熠闪毫光。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雅·大东
属于传说。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牛郎织女故事: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他结为夫妻,果真,事情和老牛说的一样。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夫妻俩也被拆散。老牛又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拉着自己的儿女,腾云驾雾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天河出现,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
但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故事来历:
1、古籍中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7a64e78988e69d83332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2、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是夫妇的文学作品,要算《文选洛神赋》了,文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