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1、朱敏才、孙丽娜夫妻
朱敏才、孙丽娜夫妻二人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到偏远山区支教9年,省吃俭用为学校募集教学物资,改善教学条件。
朱敏才夫妇支教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乡等地。尖山苗寨小学,是他们支教生涯中最难忘的学校,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全村70多户人家。
在这所靠村民背石头盖起来的袖珍小学里,只有一位代课老师。两间教室只有窗户洞,连窗框都没有。学校原来只开设有语文和数学课,朱敏才夫妇到来后,重新给苗寨的孩子们排了课,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
因为师资不足,两位老人便成了学校教学活动的“顶梁柱”,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课程表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他们却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是我们最高兴的事。”
2008年,他们夫妇再次来到贵州支教。在遵义龙坪镇村小支教时,夫妻俩还为学校筹集了300多万元建房款、87台电脑、电化教室所有设施和1000余册图书。
2010年,夫妻俩来到遵义县龙坪镇,住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两位老人在生活上依旧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支教上。
同时,二人为当地的孩子募集了各种文具和书籍,并筹集资金220余万元,不但建好了学生食堂,还修建了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
由于支教地方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加上年事渐高,孙丽娜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4。2014年,朱敏才突发脑溢血,因抢救及时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2、张纪清
1987年6月,张纪清利用出差的机会,把自己养殖地鳖虫的1000元收入作为捐助款,从无锡市汉昌路“1439号”汇到了祝塘镇党委,附言“转交正在筹建中的祝塘镇敬老院,以此表示孝敬老人之心。”这是他第一次以“炎黄”的名字汇款。
在当时,1000元钱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2年的工资收入。张纪清并不富裕,退休后的他月收入不足千元,包括78元退休金及500元失地农民补贴,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依旧住着过去的老房子。
此后几十年,“炎黄”或“黄炎民”多次以虚构地址,从无锡、张家港、上海等地邮局向祝塘镇敬老院、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革命老区、自然灾害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捐钱捐物。
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他每年都化名“炎黄”,从不同的地方向敬老院、希望小学、地震灾区汇款,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钱捐物、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孩子上学,还多次交纳特别党费。数额之巨,因无备考,难以统计。
3、木拉提·西日甫江
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
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4、朱晓晖
朱晓晖的父亲在2002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
为了给父亲治病,朱晓晖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
朱晓晖曾是一位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朱晓晖喜爱读诗7a64e58685e5aeb9337、写诗;而现在朱晓晖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
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3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2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持朱晓晖和老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
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
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5、师昌绪
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走上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
肖卿福和麻风病打了40年的交道。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正是一个麻风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在村里,肖卿福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理员,不管是看病还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个人在做。
他为病人打针、敷药、清洗溃烂的伤口,护理眼、手脚畸残的病人,给他们喂饭、喂水、抹身子,将救治麻风病人之责时时记在心上,从没有过任何埋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怪不得你不要金色的鱼钩呢
满地都是啊
换个江姐吧
在革命斗争年代牺牲的诸先烈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尊称她为“江姐”。吟唱她高尚品质的歌曾经成为特定时代的流行曲,她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更深入人心。这位牺牲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女烈士的名字,就是江竹筠。
■在大学读植物病虫系,却为扫除社会上的“害人虫”而献身
■虽出身贫寒,但记忆力超群,狱中因没有学习材料,江竹筠便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被捕后受到手指钉竹签的毒刑,却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29岁,被敌人用镪水毁尸灭迹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7a64e58685e5aeb9361,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记巫山县公安局旅游派出所所长杨跃进
三峡传媒网讯(三峡都市报记者 梁剑 黄玉保 ) 他在世时,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逝世后留在群众心中的是一座高大的“丰碑”!年仅48岁的他,因积劳成疾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他走后,上千名干部群众和干警自发为他“送行”。
5月6日深夜, 巫山县公安局旅游派出所所长杨跃进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与他一起奋斗了24年的战友和他深爱的小三峡景区、景区内的百姓、景区内的一切……
“草鞋所长”累死岗位上
杨跃进,男,汉族,生于1958年2月21日,巫山县巫峡镇人,1982年3月退伍后到巫山县公安局工作至今,先后担任刑警大队侦察员。巫峡镇派出所副指导员。旅游派出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务,一级警督。在小三峡景区工作的13年间,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和优秀人民警察,2003年,杨跃进当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
“老杨每天6点30分便出门,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这样的作息时间,他一直坚持了13年啊!”杨跃进的妻子樊小梅回忆,由于两口子的收入加起来一个月只有近2000元,这不仅要供养3位老人,还要供女儿读大学。加上杨跃进每年还要拿出2000余元救济景区内的困难户和孤寡老人,一家人生活拮据。为了省钱,为了工作方便,加上长年累月在景区内各景点跑上跑下,每到夏季,杨跃进都会穿草鞋配警服,于是警区的群众都戏称他为“草鞋所长”。
小三峡景区开发之初,由于治安跟不上,滥伐林木,炸鱼,捕杀野生动物、游客财物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杨跃进自从1993年调到旅游派出所后,为了使景区治安尽快走上正轨,他整天蹲在景区里,长期靠吃干粮充饥,他的病根也就是那期间种上的。
杨跃进曾患过乙肝,因为心系着景区群众,景区的安全在他心里重过一切,因此一直抽不出时间进医院去检查,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病情加重,最终恶化为肝癌。今年2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杨跃进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他被家人强行送进西南医院。虽知道杨的病不轻,可检查结果却让家人惊呆了:肝癌晚期!
从重庆回来后,杨跃进照样按照他“特有”的作息时间,每天天不亮便起床工作。眼看他一天天消瘦,母亲、妻子和女儿,多次以恳求的口吻要求他请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可杨跃进明白,派出所只有5名警员,要管理长达60公里的景区,还要负责平均每天数千名进峡游客的安全,他实在抽不开身。他总是说:“只要自己能动一天,就要在景区干一天。”
4月22日,杨跃进倒了,躺进了巫山县人民医院。尽管如此,他仍在病床上不断用电话安排景区的治安防范工作。5月6日晚11时38分,因抢救无效,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医生称,杨跃进的死与长期积劳成疾有关。在景区经商多年的个体户李云祥和董辉流着泪说:“杨所长是条汉子啊,他是活活累死的,现在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群众流泪悼念好所长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48岁的杨跃进却匆匆地走了,永远不会再回来!
5月7日下午6时许,小三峡景区内的几十名摊贩纷纷提前打烊,用民间的锣鼓、唢呐奏起哀乐,和当地群众一起乘船往巫山城方向驶去,他们要去为他们心中最敬爱的人—————巫山旅游派出所所长杨跃进“送行”。7时许,这群泪流满面的群众自发来到设在巫山县旅游大厦底楼的杨跃进灵堂前。
暴雨猛下,传统悼念仪式“耍锣鼓”响至天亮。当天晚上,自发前来送别“草鞋所长”的群众达到数百人之多。
“小三峡的卫士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的这片热土和深爱着他的父老乡亲、战友、亲人。”在追悼会上,看着杨跃进的妻子和女儿伤心欲绝、70岁的母亲老泪纵横,巫山县公安局局长苏小江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念着悼词。
而此时,杨跃进瘫痪在床的85岁父亲,还不知道大儿子已经去世,因为所有知情人都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他。苏小江局长哽咽着说:“杨所长在小三峡景区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为景区群众和中外游客保平安。他在去世的当天还一直拉着我的手不放,说临死前还想再看一眼他景区内的‘亲人’———小三峡内的老百姓。”
一里街道为好警察送行
“杨所长,您一路走好!”5月8日早上,在巫山县广东中路旅游大厦前,上千市民泪雨纷飞,自发前来为“草鞋所长”杨跃进送行,送行队排成了数百米长龙。
早晨6时30分,旅游大厦门口的一里街道上,已站满了前来送行的群众。他们手拿着花圈,神情肃穆长达数百米的送行队伍中,不仅有杨跃进的朋友、同事,更有他生前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和困难户。7时,战友们抬起杨跃进的灵柩,从灵堂出发,送殡人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6群哭声一片。
来自小三峡罗家寨景区的罗玉珍说,杨所长生前一心扑在景区的工作上,他不仅是小三峡景区忠实的守护者,更是景区群众的挚友;几位来自小三峡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在杨所长的帮助下做起了旅游品生意,他们永远忘不了好所长杨跃进;56岁的景区经营户陈文元流着泪说,他曾是景区困难户之一,是杨跃进手把手教会了他做工艺品小生意,“现在生活好了,杨所长竟然走了!”
据了解,杨跃进是重庆市今年第一个因为积劳成疾去世的警察。巫山县公安局目前已号召全局干警学习杨跃进先进事迹。
他这样惩奸除恶
1992年,小三峡作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由于管理没跟上,警区内治安状况混乱。被当地人称为“水霸”的黑恶势力非常猖狂。景区内的个体经营户常被敲诈而敢怒不敢言,游客财物被盗也成了家常便饭。当年甚至还发生了“水霸”敲诈全国人大代表的恶性案件。
为维护小三峡风景区的正常秩序,巫山县决定组建旅游派出所。当时,杨跃进是一员刑侦猛将,被派到派出所任副所长。
为还小三峡一个洁净的旅游环境,上任的第二天,杨跃进就带着旅游派出所的4名干警深入到景区群众中了解情况,并很快掌握到以吴某、周某为首的抢劫、敲诈团伙的犯罪事实。听说杨跃进要动真格清除这个多年盘踞在景区的“毒瘤”,吴某、周某找人捎信给杨跃进:“如果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就找人砍死你。”对其恨之入骨的“水霸”们甚至摸准他行走路线,从山上推下石头想将他砸死,被老杨侥幸躲过。
1993年底,已充分掌握了吴某、周某犯罪证据的杨跃进带领民警进入小三峡实施抓捕,这也是巫山扫黑的第一仗。当时水霸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负隅顽抗,用石头从山上往下砸民警。经过一场恶战,几名主犯被抓获归案。最后,法院判决了9名主犯,最高判了死缓。此后,杨跃进被当地群众誉为“小三峡的战神”。从1993年至今,小三峡景区内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案件。
他这样为民服务
1997年9月18日上午,载着6000多名游客的170条旅游船进入小三峡,却突遇山洪,杨跃进镇定指挥,护送大家出峡,而一艘载有日本游客的游船却神秘消失。杨带领搜救队,在各险滩寻找了近20个小时,才于次日凌晨将被困乱石中的62名日本游客救出。游客后来尊称杨为“小三峡卫士”。
“杨所长把游客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13年来他救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在小三峡经商近十年的个体户范晓梅告诉记者。
2001年夏天,突降的暴雨将上游的枯枝败叶冲到了小三峡内,一只满载游客的小游船螺旋桨被杂草缠住导致方向失灵,眼看游船就要撞向岸边的岩石,游客和船工都吓得惊慌失措,此时正好在船上的杨跃进快速冲上船头,用双手顶住岩石……当杨跃进与岸边的群众和游客齐心协力将船拖到安全地带时,他的双手手掌已经血肉模糊。
“老杨舍己为人的故事3天也说不完。”杨跃进的同事讲道,2000年冬天,正值北京申奥的关键时刻,一队外省游客在巫山搞万人签名后要求到小三峡冬泳。为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当时已患有乙肝的杨跃进不顾有病的身体,咬紧牙关陪着在冰冷的河水中浸泡了近一个小时,当他四肢并用爬上岸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哆嗦着穿上衣服。
“杨所长在去世前一个月还不忘将帮买的遮阳伞托人带给我们。”小三峡内一王姓商贩声泪俱下地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眼见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在景区经商的几个较困难的个体户还没有用上遮阳伞。杨跃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遮阳伞只有到县城才能买到,这些条件困难的个体户为节省路费不愿跑县城,于是他决定自己掏腰包为这些困难户买伞。可他在妻子的陪同下买好遮阳伞后已因病危不能亲自将伞送到困难商贩手中。躺在病床上的他,千叮万嘱妻子一定要托人将伞捎进景区,以免那几个商贩受雨淋日晒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