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一)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我国目前1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有机肥料相当于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年产总量。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沃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二)淤积河道、湖泊、水库
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1.0米,内河航行里程现在比20世纪6O年代减少了1000千米。例如,1958年以前,从峰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但河床淤沙太多,现在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9了沙子,航建公司也改成了“黄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千米已缩减到1978年的2740平方千米。更为严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陆地3米,这就丧失了它应承担的长江的分洪作用,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沦江等几条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约20%以上的泥沙淤积于水库。据有关专家预测,照此下去,再过50年,长江流域的一些水库都要淤平或者成为泥沙库。
(三)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
当前,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江、河、湖(水库)水质的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则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由此可见,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不仅很大,而且还具有长期效应,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问题的严重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从17.4亿亩扩大到22.25亿亩,30年中扩大了33.6%,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其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4亿亩,占全流域面积的20%。长江每年输入海洋的泥沙约5亿吨,已达到黄河入海泥沙量的1/3。因此,从现在起,如不注意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和森林保护,长江终有一天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情况之严重,问题之重大,已不容等闲视之。
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治理,但水土流失面积还在扩大。可以说“治理赶不上破坏”。据近几年对长江、淮河流域18个山地丘陵县调查,水土流失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38%~76%,个别县甚至成倍地增加。例如,江西省5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20世纪60年代占10%,20世纪70年代占13%。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3个自治州83个县(市、区)的森林资源因遭到了严重砍伐,致使生态系统平衡破坏,农业气候、江河水位流量、地下水等许多方面出现异常变化。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2.7%,在全世界160个国家中已降到第120位,尽管如此,有限的森林资源还在减少,怎不令人担忧?
从上述情况看,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不仅严重,而且还有继续加剧的趋势,如不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水土流失状况将会日益严重下去。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合理地开垦、滥采滥伐植被森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造成我国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但目前这些活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1. 冲毁土地,破坏耕田
尤其在丘陵地带,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2. 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按照一个大概的比例,在流失的地表土中,每吨差不多含氮0.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水土流失不仅减少了土壤中的氮、磷、钾主要养分,也减少了土壤中硼、锌、铜、锰、铁等微量元素含量。据测定,流失的坡耕地比不流失的梯田,微量元素要减少1/3~1/2,严重7a64e59b9ee7ad94339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导致生态失调,进而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4. 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河道和渠道,影响水利发展和水利工程效益发挥。
回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和“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流失殆尽、基岩裸露,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据初步估计,由于水土流失,中国每年损失耕地3.7万公顷,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壤日益瘠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下降,加剧了干旱的发展,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据观测,黄土高原每年平均流失16亿吨泥沙中含氮、磷、钾总量约4000万吨,东北地区因水土流失损失的氮、磷、钾总量约317万吨。资料表明:全国多年平均受旱面积约2000万公顷,成灾面积约700万公顷,成灾率达35%,而且大部分在水土流失严重区,这更加剧了粮食和能源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紧缺。
7.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降低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涝灾害。1949年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8厘米—10厘米,有的河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米—10米,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河流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涝灾害也日益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第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8.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灾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与流失的氮、磷及化学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引起水库、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其效益的发挥。据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积达20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计算费用每立方米库容0.5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恶化,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9.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河口、港口的淤积,致使航运里程和泊船吨位急剧降低,而且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形成的山体塌方、泥石流等造成的交通中断,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据统计,1949年全国内河航运里程为15.77万公里,到1985年减少为10.93万公里,1990年又减少到7万多公里,已经严重影星到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
10.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恳越穷,越穷越恳”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遗留下来的。1949年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如不即使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知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道降。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内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容淤地坝。
(一)冲毁土地百,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度力下降。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内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容、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