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落叶归根》虽然是一部以悲凉为背景,但也充满了幽默的电影,剧中农民工老赵背工友的尸体回他家,工头的抚恤金还是假钱,这是隐喻的悲剧,而剧中又用郭德纲演劫匪出示背上的“假仗义”三字等等,来呈现老赵“苦中作乐”。
该片以赵本山背尸体翻山越岭为主轴,不断有其他人事旁延斜逸,确实挺像回事,但“公路”作为精神载体的核心指征“在路上”的焦虑和迷茫气息,并没有得到表现。
该片结尾老赵捧着骨灰盒到达三峡时,迎接他的是一片废墟。这个导演认为意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5味深长的结局,由于前面的自我消解,很多观众觉得过于平淡。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老赵(赵本山饰)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他南下到深圳打工,却因好友老刘(洪启文饰)死在工地上,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刘之旅。老赵先把老刘伪装成醉鬼,混上了长途车,却在途中遇上劫匪(郭德纲饰)。老赵誓死保护老刘的补偿金,赢得劫匪敬重之余,还救了一车人的财物。
但他因为暴露了尸体,结果反而被乘客赶下了车。于是,老赵只得在路上拦车,把老刘假装成急救病人,并遇上好心人把他们送到医院。晚上要住店,才发现钱被偷了。
于是,他又把老刘装成乞丐;要吃饭,他到别人的葬礼哭丧;要掩盖尸斑,他请发廊妹为老刘化妆。家乡在望之际,他遇上泥石流,只能靠意志力战胜大自然。当老赵带着老刘回到故乡时,却发现故乡已变成水库,村庄都埋在水底了。
据说《落叶归根》是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的,一个出外打工的民工的同伴死了,为了信守承诺把他的尸首带回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这个可爱的民工大叔一路背着尸体,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我不知道最终怎样,因为他还在路上。看完电影,朋友问我,这个电影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然后他说,就7a64e58685e5aeb9364是做人要信守承诺。而我,缓缓地摇摇头。
关于承诺,这肯定是影片的一部分内容,也可能是主要内容,但是我看到的却不是这个,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绝望,之后有希望,之后又是绝望,又是希望,如此反复。老赵(请原谅我还是不知道赵本山演的角色叫什么)在公共汽车上遇到劫匪是绝望,劫匪放过了他是希望,车上的人摆出丑恶的嘴脸赶他下车,之后又被人偷了所有的钱是绝望。但是随后,胡军演的角色同意让老赵搭车这又是希望,包括后来哭丧的时候吃饱了饭又得到了平板车、要自杀被人救了、在发廊里遇到洗头妹老乡、警察的帮忙,虽然中间穿插了吃饭被讹,5000块钱是假钞,卖血都卖不了,同伴的家人搬了家,但是在一次次绝望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有时很微弱,但不能不说,只要向前,就会不一样。影片的结尾,孙海英饰演的警察说到达目的地(忘记是哪里了)还有七个小时的时候,我知道,希望就在眼前,他们还会上路,也许还会绝望,但是,希望永远都在不远处。
其实,《落叶归根》绝对算不上一部有震撼力的片子,唯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是老赵的表演和众多大牌的客串演出了。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线,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是一个灰头土脸的老男人,背着一个连脸都看不清楚的男人走来走去,偶尔会让你鸣鸣不平,更多的时候让你笑得东倒西歪,这样的故事,很难让人得到什么深刻的感想,肯走进电影院,笑过之后默默离去就很好了。但是,但是,这真的算是一个好故事了,看着老赵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我仿佛看到一个在纷乱的尘世中跌跌撞撞的自己,一路摸爬滚打,头破血流……
我没有尸体要背,也没有承诺要守,只是想像周围的其他人一样对得起自己,找到自己的幸福。受了很多的苦,失败了很多次,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过去的欢乐,甚至快要失去自己……慢慢的开始绝望,一点一点地感到寒冷,哪怕是在炎炎夏日,哪怕裹着棉被。哭过,放弃过,无路可走,希望失控与放逐,希望得到救赎,最后还是坚持,擦掉眼泪,让伤口结疤,继续摸爬滚打、步履蹒跚的向前。生活是一个炼狱,不能逃脱生天,就只能水深火热,所幸的是我知道,绝望的尽头一定就是希望,只要再坚持一下,就一点点就好。痛苦太多,幸福太遥远,不能不去绝望,放自己去绝望,因为绝望的尽头,有希望在等待。
坐在大车上的老赵高声呼喊:我是多么的快乐,我的泪终于缓缓地流下。于绝望中等待希望,希望着美好的未来,希望着不一样的天空,希望着自己的希望,不要绝望。就算绝望,也要等待,希望就在眼前,就让我们再坚强一点点。其实,我们可以很快乐,真的可以。
《落叶归根》与文化乡愁
赵本山为大家呈现了一个义友形象。在影片中他朴实的像一砣泥巴,背负着亡友的尸身,在漫漫无际的路上,向着亡魂故乡的方向走啊、走……然而,苍天之下,乡关何处?脚下的路越长,到达终点的距离就越遥远。最后,乡关终于在望,但却訇然变为眼前的一片断壁残垣,唯有蓝天白云不变,浩浩江水长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一种让人低徊惆怅的乡愁,是一种在无迹时光中感受良园颓败的丧家之痛。显然,片名中落叶归根的“根”和这里所谓的“家”,都不应该被解读成影片中某个具体人物的出处,它们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象征着正在现代化激流中渐渐消隐的传统乡村中国。
看片时,我有一个困惑:张扬何以要把原本贫瘠苍凉的西部乡村拍的如此美丽壮观。假如人们了解现实中的西部乡村,就会明白,这决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显影方式。那么,导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拍法?当我把这些田园美景与上述抽象的乡村中国概念联系在一起回味的时候,我终于明白过来。所谓“良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居”,或者“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游”,说的大概正是言中之意吧。赵本山背负着亡友的尸身,离开了城市,回归了乡村。然而,从他身后渐次退却的那些象征着“心灵之家”,或者“文化之根”的乡村景象,在剧情中就如同舞台的活动景片一样,它们在赵本山身后一幕幕地变换,与他一次次地擦肩而过。仿佛在告诉人们,“家”既始终在他的脚下,却又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彼岸。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逐渐背离了传统的精神家园。我们掌握了“功利”,却忘却了“仗义”,学会了“变通”,却出卖了“执守”。有一天,当我们感到要向赵本山那样“落叶归根”的时候,却发现故乡已经退居到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远景当中。于是,在当代人文情怀中,便暗自滋长了一种“文化乡愁”,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潜隐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一个内在悖论:现代化抑或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
这个天问式的自诘,大概与现实中所谓的“民工关怀”或“下层体验”没有太多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直接关系。换言之,这部影片不是一部关于民工生存的寓言,甚至可以说,它从本质上与民工的现实无关。它凸显的实际上只是张扬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一种“文化乡愁”。从这个意义上看,张扬又回到了《洗澡》,回到了他的父辈——中国第四代导演。
80年代,第四代导演也常常纠缠于这个话题,他们借助一种乡村与都市的对峙来表达自己对乡土文明的无限眷恋。一面是对现代化的激情期待,一面又是对乡村中国的款款回眸。这种欲进而退的犹疑和彷徨,正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共同面对的一种整体性文化焦虑和精神分裂。
尽管都市作为一种影像象征,在《落叶归根》中几乎全场缺席,但在基本文化态度上,张扬依然在重走父辈的道路。前面,我曾经自问,影片中究竟有什么东西与我相关?我想,相关的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种无奈的“文化乡愁”。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