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不知所措
【拼音】bù zhī suǒ cuò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抄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被孙权封为太子太傅。他不满意太子孙和。在孙权死后立即废掉太子,另立10岁的百孙亮为皇帝,自己全权执政。他得意洋洋,在写给他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示:“哀喜交并,不知所措。”度
【出处】振主喜怒无度,严诛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错,则人反其故。 《管子·七臣七主》
【解释】错:错开;处置。不知道怎么办才问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处境很为难
【近义词】手足无答措、惊惶失措、心慌意乱
【反义词】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应付自如
手足无措
shǒu zú wú cuò
[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知张;或无法应付。
[语出] 《陈书·后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道措。”
[正音] 足;不能读作“zhú”。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近义] 手忙脚乱 惊慌失措
[反义] 慢条回斯理 从容不迫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不知所措”有别:~侧重于形容举动慌乱;“不知所措”侧重于形容神情紧张;没有主意。
[例句答]
①大伙一阵夸奖;竟把他这个老实人弄得~。
跋山涉水
bá shān shè shuǐ
[释义] 跋:翻山越岭;涉:徒步过水。翻山越岭;蹚水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4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也作“跋山涉川”。
[语出] 杨朔《熔炉》:“黄金宝夹在进军的行列里;跋山涉水;越练越强。”
[正音] 涉;不能读作“bù’。
手足无措
shǒu zú wú cuò
[释义]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语出] 《陈书·后主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
[正音] 足;不能读作“zhú”。
[辨形] 措;不能写作“错”。
[近义] 手忙脚乱 惊慌失措
[反义] 慢条斯理 从容不迫
[辨形] 跋;不能写作“拔”。
邯郸学步
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
[语出]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正音] 邯;不能读作“ɡān”。
[辨形] 郸;不能写作“单”。
【成语】:手足无措
【拼音】:shǒu zú wú cuò
【解释】抄: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手足无措的成语故事】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有一段记载:卫灵公死后,卫人立蒯聩之子辄,是为出公。这一年六月,赵鞅将蒯聩纳于卫国的戚地,与辄对立。直到出公五年,卫君辄始终违抗父亲蒯聩,诸侯们屡次以这件事责备卫国。这时孔子门人子路等多在卫国任职,卫君辄想要请孔子主政。此刻蒯聩已在晋人的协助下回国,占领袭了戚邑,父子相峙不下,尽失其应有的风度。在百这种情形下,孔子自然不愿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陈述“正名”的道理,说:“名分不正,所说的话就不合道理;说的话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当然安上治民的礼、移风易俗的乐就无法产生;礼乐不能产生,刑罚就因失去依据而不能轻重适中;刑罚失当,人民举手投足都容易犯错,就会惶恐终日,不知如何安放手脚。”孔子所讲的此一席话,见于《论语.子路》。后来“手度足无措”这句成语,就从孔子所说的“民无所错其手足”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