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一、萧何为西汉集团主要创始人,随刘邦起兵反秦,忠心不二。
二、萧何有先见之明,在众人都把精力放在推翻暴政后如何抢夺天下土地和财物的时候,zd他抢先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为今后刘氏集团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争取到主动权。
三、项羽集团(称王)建立后,面对强势竞争,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去汉中开分公司,收民心,内纳贤才,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市场,避免因恶性竞争,导致集团实力削弱,同时又坐收渔人之利。
四、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氏集团要开拓市场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市场争夺战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
五、在楚汉市场争夺战中,萧何主持集团后勤部(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容。
其一,君子之交淡如水。刘邦一直没有走近萧何,两个人不像刘邦和樊哙、周勃、卢绾等,关系特别近。
刘邦与萧何的家庭教育不同,品味性情迥异。二人之间,私下没有杯酒交接之欢,即使有事同席共饮,彼此间也是有礼有节。
他们之间始终保持有一定的距离,互相欣赏,互相戒备,也互相协作。
他们彼此欣赏对方所有而自己没有的长处,他们彼此对对方的毛病看得清楚,也不以为然,他们之间,都感觉得到互补的需要。刘邦和萧何之间的交往关系,是对等的士人之间的礼尚往来,颇有一点淡淡如水的明澈。
其二,萧7a64e59b9ee7ad94339何做事低调,让刘邦觉得很放心。
萧何这个人很顾大局识大体,可以看出刘邦的一生萧何出力最大。
革命开始成全沛公当领袖,革命胜利成全刘邦做皇帝。举荐韩信带兵,从而一统天下,而经营后方更让刘邦无后顾之忧,功劳如此大,做人却小心谨慎,没有居功自傲的嫌疑。
其三,萧何善于自保。
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
汉三年,刘项在荥阳依旧僵持不下,刘邦多次派使者慰问萧何。明眼人或许都能看出这中间的玄机,萧何却并未有所觉察。
后来,萧何手下一位鲍姓门客(鲍生)提醒他说,大王在前线御敌,风餐露宿,辛苦得很,却屡次派使者慰劳在后方的你,说明汉王已经对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
考虑到你现在的个人处境,不如把子孙、堂兄弟中能够打仗的全送到前线去,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萧何一点就通,立马照办。等他的子孙、堂兄弟赶到前线大营,“汉王大悦”。
其四,萧何能够侮辱自己的名声。
当刘邦从前线凯旋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
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总之,萧何是个聪明人,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对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是为自己,更为了子孙后代,因此小心谨慎。刘邦对萧何一直很厚爱。
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以萧何为功臣第一,让许多曾和他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们想不通:我们在战场上披坚执锐、一刀一枪打下的天下,萧何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从未亲临前敌,凭什么他的功绩就在我们前面。对此,刘邦提出了功狗功人的概念,即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的人只是按照领导的旨意,就像猎狗听从猎人的驱使捕猎一样,捕获的功劳自然应该算在猎人身上。
其实不管功狗功人也好,刘邦口头上尊崇萧何,估计一是为了贬低武将的自我感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些武夫不能让他们过于跋扈了。二来恐怕也有把萧何放到众人对立面的意思。在刘邦心目中,萧何的功绩远没有刘邦口头上推崇的那么高。萧何虽然封侯,而且是万户侯,可是封地不仅不能和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封王的武将相比,就连7a64e78988e69d83330身为文臣却在战争期间一直伴随刘邦身边的张良也比不上:张良的封地原本是三万户,远高于萧何。最后只是由于张良本人的竭力退让,才只封了留地给他。
萧何在刘邦未发迹时,算是刘邦的上司。沛县起兵反秦,刘邦也没赶上,那时刘邦还躲在沼泽里逃难呢。起义军本来是准备推选萧何当首领的,据说萧何是怕万一起义失败,当了首领会被满世界通缉,就推了刘邦出来当这个出头椽子。
虽说上下级关系倒了个儿后,萧何把自己的位子摆得很正,从来没有试图夺回放弃的权力,可是估计刘邦对这个昔日的老上司一直是不怎么放心的。所以时不时要敲打萧何一下,这似乎是皇权和相权寻找平衡点时必然要经历的一幕。
按《汉书萧何传》记载,刘邦对萧何的重大考验共有三次,萧何每次都应对得当,才使得刘邦难得在无辜大杀功臣的背景下对萧何三笑留情――手下留情,萧何最后才得以善终。第一次考验是楚汉对峙时,前方军情如火,刘邦屡战屡败,却有闲情屡次派人回后方慰问留守的丞相萧何,这不是倒了个个儿了吗?于是就有明白人来给萧何分析:刘邦现在野营风餐,面对强敌,浴血苦战,却还有闲心经常派人回后方来慰问,恐怕是不放心你,要经常派人来看着你。你看该怎么办?萧何于是把子侄都派到了刘邦手下供他驱使,“汉王大悦”――刘邦一笑。
第二笑是在汉朝建国后,由于诛戮功臣,造成了不断的反抗,刘邦不得不以皇帝之尊亲自率兵平叛。皇帝不在家,自然丞相要多当点家。于是萧何和吕后密谋,未报刘邦备案,诛杀被密报参与谋反的淮阴侯韩信。刘邦听说后,派人赶回京都,给萧何加官进爵。有个瓜农提醒萧何说,刘邦这个时候急着给你封赏,有没有觉得跟上次楚汉相争的时候有点类似,现在连韩信都造反了,刘邦还会信谁?你要是不赶快想办法补救一下,估计马上也就轮到您了。于是萧何辞掉了刘邦的封赏,相反还把家财全拿了出来,送到刘邦军队里劳军。史书记载:上悦――刘邦二笑。
第三次考验发生在刘邦亲征英布叛军期间。反正,只要刘邦看不到萧何在眼皮底下,马上就会对他不放心起来,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这次刘邦没有派人慰问,也没有给萧何封赏,只是不断派人来打听萧何的举止言行。萧何虽然也已经见怪不怪,可怎么应付却颇费思量:近亲都已经送到刘邦手下做人质了,家财也已经全部奉献给建国大业了,最后能献出的也只有自己这条老命了。自杀是过激行为,自污声名倒是可以牺牲一点。皇帝不是觉得我得民心吗,萧何就反其道而行,不断收买田宅,还做起了高利贷生意,显得对财富的兴趣远大于对政治的兴趣,这其实就是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率举国之兵出征灭楚时,不断派人向秦王要田要钱的故技,从而明白向皇帝展示自己在政治上没有野心,“上乃大悦”――刘邦三笑。领导很高兴,事情就好办了。
刘邦三笑,从此对萧何手下留情。而萧何从献上亲属,到献上财产,再到献上自身的声名,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专制环境下,变得越来越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