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知足常乐”
释义:知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道,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辜鸿铭喜专欢妻子淑姑的小脚,每当无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子,然后低下头,如闻花香;而写作需要灵感时,他就会将淑姑叫进书房,让她把玉足放到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时捏时掐,自得其乐,一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辉。
辜曾对人津津乐道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子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康有为为此送过辜一张“知足常乐”的横属幅,辜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足常乐
1. 不提倡“知足常乐”,即既不提倡对物质层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的知足。
2. 提倡“知足常乐”对社会不利。
人们对社会现状不知足,就会改进社会弊端,使社会更进步。相反,知足了之后,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源泉,从而停滞不前。
3. 提倡“知足”对绝大部分个人不利。
可以保持个人的进取之心,拼搏前进之心。而且,个人对自身工作能力、学习水平、道德情操、精神修养的不“知足”,可以促进个人提高自身素质。
对方可能立论:
1. 缩小概念。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只讲在某方面应提倡“知足常乐”,对另一些不应提倡的方面视而不见,不加以阐释。
2. 偷换辩题。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即知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4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
3. 栽赃嫁祸。把现代社会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归为不知足之错。
4. 强加修饰。给知足常乐强加“适度”、“有选择”等修饰,用“提倡适度的、有选择的知足常乐”来代替“提倡知足常乐”。
辩驳:
1. 指出对方缩小概念。从全面的角度并阐述现代社会不应提倡“知足常乐”。
2. 清晰定义。“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而“知好”是认为现状很好。但继续追求与“知好”并不矛盾。
3. 明确逻辑。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追求应用正当手段促成良性竞争,对于上述情况应用法律去规范竞争,而不应用“知足常乐”去扼杀竞争。
4. 指出对方强加出自主观意愿的修饰,而不顾提倡后的实际效果。盲目认为社会对“知足常乐”有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理解。
sorry,我看到晚了。但愿还能帮到你。
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化历史,古人有云:知足者长乐,何谓知足者,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思想抄促使的。乐观向上,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更好的创新。
卡耐基曾经出过一本书《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在于什么,自私 贪婪 。其实这都是每个人都百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去避免,克服。不知足 就对自己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更加的肯定自己的能力。人们都说 爬得越高 看得更远 。要是度万一摔下来的时候 。不知足者 是会以什么方式对待呢?你说不知足者能知乐得了么。接受不了现实,是一种消极而不可取的方式.所以说人不管做事 ,处世都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道,每一次成功都在于自己的努力,汗水。应该感到欣慰。对自己表示肯定。
所以我方一致认为知足者长乐可取。
一个人怎样才能保持经常快乐?社会上流传着两种回答:一曰“知足常乐”;一曰“不知足常乐”。
乍一看,两种答案意思相左,奇怪吗?不奇怪。因为两者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讲的,是对促进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思考。
笔者认为,两者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之所以历经长期实践检验并流传至今,想必都是有其道理的。今日探讨对两者的认识,不是轻易地判断谁是谁非,简单地肯定谁或否定谁,而是应当弄清两者的具体含义和用意,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辩证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们对两者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唯有如此,才能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服务。
所谓“知足”,就是知道满足。它倡导对一定时段取得的东西要有知足感。著名女作家冰心94岁时写的养生联就是“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有知足感,心中自然充满快乐,无过分、非分欲望,自会养成高尚品德。知足常乐,不仅是精神上的一种抚慰和享受,而且会使人从满意和快乐中产生一种新的力量,鼓励人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获取新的成功,新的满意和快乐。正如人们在辛苦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必要“休假”,以便养精蓄锐,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新目标的奋斗之中。显然,“知足”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
人生中的有些事情,如在创造业绩的过程中,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或在自己取得某种业绩时,对他人、集体、社会给予自己的荣誉和回报等,就应当多有“知足感”,应当心存感激。这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怀感激,才更有益于自己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更好地创造新的业绩,新的快乐。否则,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总是不知足,总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谁都对不住自己,严于责人,不知感激,那就难以和他人和谐相处了。可见,在这些事情上多“知足”,多“常乐”,作为一种发展策略是必要而有益的。
所谓“不知足”,就是永不满足。它倡导事物发展不停顿,创造佳绩无止境。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和成功,都不能有“知足感”。马克思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总感到“不知足”,才能产生新的追求,不停顿地去探索、拼搏、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的业绩,获得新的快乐。显然,不知足也不是目的,而是激励自己不停地投入新的追求的又一种手段,是促进发展的又一种策略。
在人生的另一些事情上,如在学习、工作和对事业的追求上,就是要永远“不知足”,在成绩面前找差距,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为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成功其实是又一个新的起点。总感到“不知足”,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动力、活力和激情,并在一个个“不知足”的探索中,创造新的业绩,享受新的快乐。否则,陶醉于已有的成绩,满足于已有的成功,盲目乐观,那将会渐渐成为新竞争中的落伍者。落伍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不知足常乐”强调的是生命不息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1、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由于任何事物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永不停息的。因此,就某一个阶段而言,对事物发展感受上的“知足”,是相对的、暂时的、阶段性的;就发展的总过程而言,对事物发展感受上的“不知足”,是绝对的、长久的、无止境的。相对的、暂时的、阶段性的“知足”与绝对的、长久的、无止境的“不知足”,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和感受。因此,两者应当是有机结合的,也是可以殊途同归的,“知足”和“不知足”都不是目的,而是适应事物发展阶段性、连续性需要的两种策略。
就个人而言,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把“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证统一起来呢?这里,笔者想起了雷锋的一句话:“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工作上要向水平最高的同志看齐。”两个看齐,两种倡导,其实是一个道理。生活上多“知足”与工作上“不知足”,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都是为了更满意地生活,更奋发地工作。当然,提倡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决不是要当苦行僧,决不是生活水平越低越好,而是要提倡一种精神,强调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求不要过高,不要一味追求高水平,要知足常乐,并以此激励自己奋力于事业上新的追求。而在学习和创业上,则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勇创一流,永不知足,永不止步。在一个个“不知足”的探索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永葆“不知足常乐”的良好精神状态。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向社会和人民索取的尽量少些,对社会和人民奉献的尽量多些,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更大了。人人都这样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更快了。可见,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像雷锋那样,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才能理智地把“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证地统一起来,并自觉地从一些事情上、一定阶段上的“知足常乐”,不断走向在另一些事情上、长远发展上的“不知足常乐”,从而使自己的一生真正成为奋斗不息的一生,不断完善的一生,常乐常新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