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久之的之,是中国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起着舒缓语气和强调前者“久”这一实词的作用,并没有百实质含义。
在中国文言文中,“之”的含义有很多种,包括: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度,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4.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5.往,到:“吾欲之南海”。
这里久之的的“之”便是上述第四种用法,为虚用,并无实际所指。久之的意思就是:很久,许久,过了一会。回
扩展资料:
涉及久之的古代范文
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久之,州署止存东厅一所,门亦废,塞入书院(袁可立故宅)之门。答——清 王枚《睢州志·公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久之”词条
语气词,属于虚词五实意.有舒缓语气和强调前者动作的作用,和"久之,蛇竟死"中的"之"用法一样.
之:语气助词,无实意。
一、原文出处:
《狼三则》
清代: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7a64e78988e69d83330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三、注释
1、暮:傍晚。
1、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2、为(wèi):被。
3、遗(yí):留下。
4、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
5、去:离开。
6、盈:超过。
7、之:语气助词,无实意。不盈:不满,不足。
8、负:背。
9、行室(xíng 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10、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
扩展资料:
之的其他用法
之,汉语常用字,读作zhī,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本无意义多为:虚用、代词、修饰关系。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三则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