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上承"五蕴皆空"而来的,五蕴可摄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後四字——受,想,行,识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执著中,"色身"最难破,因为明明有一个实在的我,要说它不异於空,难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蕴,特别於色蕴加重语气.
色蕴不仅指我人的色身,同时也包括宇宙万有的种种色法——宇宙间所有的物质现象在内,因此本文在此所谈的色空问题,是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内.
原来"空"之一字,义理甚深,要说到空的性体,就到了真如实相——涅盘境界,涅盘是圣者所证的境界,是无以用语言文字所可诠解表达的,所以我们只能就空义中最粗浅部分——"缘起性空"部分加以说明.
要说"空",先要知道这个空字的来源,佛经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这个空字也是由梵文译过来.那麼,在梵文中这个空字是什麼意思呢 多年前的中央日报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的文章,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现在摘录一段如下:
"空,在梵文里叫Sunyata(音舜若多) ,实际上,Sunyata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ta在此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当然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词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空与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义,这特别在龙树的思想里,单讲空Sunya,梵文里本也有虚无,非有等义,但同时也可解做空寂,空净等义.就境界说,空寂并非"虚无",空净也不是"非有"的,讲到空性Sunyata,这问题就更大了.空性这句话,在龙树的中论观Madhyamaka-sastra里,原是指缘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实义而言……."
澹思先生的这段文字,把空与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实上,在"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的心经上,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下一句,译的就是"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唐法月的译本则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却是"五蕴皆空".当然,玄奘法师这样译,一定有他的见解,只是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器闇钝,只就字面的意义来看,以致千载以下,引起了多少误解.
佛法中说的空,是"缘起性空"的空,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无"自性"的空,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拨无因果的断灭空,我们先自一个小故事说起: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说法,这时有两个修习外道的沙门,一个名叫舍利弗——就是本经文中的舍利子,另一个名目犍连,他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每人座下都有上百名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途遇释迦世尊的弟子马胜比丘,他见马胜比丘威仪殊胜,举止安详,心生敬羡,便问马胜比丘道:
"请问令师是谁,他平常说些什麼教法呢 "
马胜比丘答曰:"我师释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无人可比,我年纪幼小,受学日浅,尚领会不了我师说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请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二."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此偈,当下大悟,他返回住所,约同目犍连和他们的弟子,一同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为什麼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就舍弃自己修习多年的道法,而皈依到释迦世尊的座下呢 实是因为他多年参不透的真理,在这两句偈中得到了解答.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到妙理,一言开悟,而皈依世尊.
照佛法说,世间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对造因来说称报.这是综合色,心二法,包括宇宙万有的法则,佛法中为说明此一法则,曾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为篇幅所限,此处未能一一细述.
因与缘,佛法上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自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是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若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条件及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物的生成或还灭,必须具备其生灭的条件,每一件事物的存在,必须具备与其他事物互相关连的关系.四阿含经对因缘二字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任何事物,不能无因生灭.但有因无缘,亦不能生灭.例如一粒种子,若不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阳光雨露等助缘,则种子就不会萌芽生长;一堆砖瓦木石,若不经泥工木工等助缘,也不会变成房屋.
因此可知,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是"因缘所生法",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後亦无此物,在生後灭前存在期间,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的假相,没有其本体和自性.譬如以砖瓦木石,加以人工建成的房舍,自我们凡夫观之,房舍是存在的实体.但在智者眼中,砖瓦自砖瓦,木石自木石,房舍只是众缘和合的假相,没有房舍的自性本体.这叫做"即色明空".因此,中论偈中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至於说,房舍内外的空间,那是"色外之空",叫做顽空,房舍毁灭之空,是断灭空,都不是性空的本义,明乎此,则可知佛法上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这种空,佛法上叫做"缘起性空".
在佛法中,对於色蕴的"色",还另有一种解释,叫做"众微聚".照佛经中说,把一粒羊毛尘分做七分,其七分之一的单位称兔毛尘,兔毛尘再七分,称水尘,水尘再七分,称金尘(金尘,意谓其可游行於金—— 金属物的空隙中,这是不是相当於金属原子中的质子)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实极微再七分称色聚微……,这些极微存在於空中,称"空界色",而"色"又称"众微聚",所以宇宙间的物质现象,是众微积聚而成的
心经经文,说"五蕴皆空",说"色不异空",说"色即是空",意思是说宇宙万有,由根身到器界,皆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绝e68a84e8a2ad7a64338对的本质——自性,实体,要我人认清字宙人生的真象,破除我人的"我执"与"法执",并不是说"空"即是一切没有,如果我们会错意,当真认为一切皆空,那就又成为一种执著——空执.执有固然是病,执空也是病,所以经文中在"色不异空"之後,接著说:"空不异色";在"色即是空"之後,又说"空即是色".前者是破除迷界的旧执著,後者是建立悟界的新观念;前者是否定,後者是承认.这话看似矛盾,而实并行不悖.中论上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宇宙万法,诚然没有"实体",皆是"性空",但我人不能不承认它有"假名",有"相用",性空相有,立以假名,这就是中道.
我们放眼看世间,何者不是"假名" 五蕴和合,而有人我;四大积聚,而有万法,万法因假名而立,毕竟没有实体,譬如我们说一所学校,学校是由土地房舍,教师学生,教具设备所组成的,学校只是一个"假名",何尝有"学校"的实体 我们说一个公司,公司是资金,经理,职员,业务所组成,公司只是一个"假名",又何尝有公司的实体
我们把一个陶土加彩釉烧成腹大口小的筒状物,叫做花瓶,如果我们不拿它插花,而用以装水,它就成了水瓶;如果用以装酒装醋,它岂不成了酒瓶醋瓶 我们把砖瓦木石所建的房舍,叫店面,叫住宅,叫公寓,叫别墅,可是如果换换用途,它可能就成了工厂,仓库,办公室,停车间,同一样东西而有这麼多名称,它何尝有自己的实体 这些名称,岂不都是假名
除掉教师学生就不成学校,除掉资金业务就没有公司;除掉陶土彩釉就没有花瓶,除掉砖瓦木石也没有房舍,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自性",没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缘起性空.
可是,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实体,但不能说它没有相用,房舍中布置教具,就有学校,可以教育子弟;店面外挂上招牌,就是公司,可以经营贸易;陶士彩釉制成的瓶可以插花,可以装酒;砖瓦木石建成的屋可以住人,可以开店,它们各有其"相",各有其"用",虽然"缘起性空",一切法是"自性空",但因"性空缘起",一切法又是"假名有".
因此,"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是因缘所生之法,毕竟是"自性空";而"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是因缘所生之法,有相有用,到底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利假名有,是要我人不著空有二边,而求合乎中道.
般若多罗蜜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7a64e59b9ee7ad94336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
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波若:梵语(印度语),译为智慧.波罗密多:到彼岸,彼岸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心经就是方法。整句译为:带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彼岸的方法。(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我的上一篇"再说"佛""里有提到.即是阿弥陀佛掌管的世界.)
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观:即看,这里指用心看,用心体会的意思。自在,即自由自在。即看到了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心。即已经有了自在的心。这个自在的心有了才被称为观自在菩萨。同时,这颗自在的心也是理解下面这段经的根本。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即依照些法去修正行为,去执行的意思。深,即修行的功夫深了。整句译为:当依般若波罗蜜多经修行深了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照:即心照,即心里领会的意思。五蕴:即下面要说到的“色,受,想,行,识”。所谓蕴即内敛的,包含在内的东西。因为有这五蕴众生才有苦。整句译为:观世音菩萨用智慧光照到这五蕴都是空的,没有什么东西,都是虚幻的。
度一切苦厄---度:来源于“渡,摆渡的渡”。摆渡即是帮人过河。此处度为救度,即帮助众生从苦到乐。整句意为救度一切有灾难有苦的人,救助一切苦难。
舍利子:即是观自在菩萨的另一种叫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即上面说的五蕴。从色说起,说色和空是等同的,没有差别。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也都是空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同上,即观自在菩萨。是:所以。诸法:此处法不是我们说的法规法律,佛把世间万物称为法,诸法就为一切事物。空相:即空。虽有迷惑人的外表,却是空的。由此而得出: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就无所谓生与灭,无所谓污垢干净,无所谓加与减了。整句译为:所以世间一切万事都是空,没有生与灭,没有脏与干净,没有加与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色香味触法。----无:本来就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即我们常说的“六根”。六根不净即这六根不净。声色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根和六尘称为:十二入,也叫十二处。此句翻译为:所以真空中是没有色受想行识。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声色香味触法的。一切都是空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界,也做法。佛教里把一切界也可以称为法。从眼界一直到意识界,其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界,还包括声界、色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还有,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统称为“十八界”这里提到了意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意识’。而是用意去识。即认识的法。识:即心。因为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观察万物而得到心不一样,就产生分别心。明:即为道理。无明,即为不明白的道理。无无明:即为没有不明白的道理。尽:即为尽头。整句译为:从眼界到意识界,一切都是空无的。世上没有不明白的道理,就更没有“没有不明白的道理”的尽头了。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苦集灭道,称为四谛。也是以前的修行人认为的上种真实的道理。这里说因为是空的,所以,这四谛也是空无的假相。整句译为:没有老与死,因为躯壳是假的,即无所谓老与死。没有老与死,则那有什么老与死的尽头。也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智慧,也没有什么所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以:因为。故:原因。菩提萨埵:即我们说的菩萨,现在都简称为菩萨。挂:即牵挂。碍:即阻碍。整句译为: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所得的缘故,才可以成为菩萨。按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去做,则心里没有什么牵挂和阻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恐:即害怕。怖:即惊吓。颠倒:迷惑。究竟:到底。整句译为:没有什么牵挂阻碍的原因,所以就没有什么害怕和可以让自己感到惊吓的。远离了让人迷惑的梦想,最终会涅槃成佛。涅槃:凤凰在经过了痛苦后成为火凤凰,形容经过了磨砺后得到成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过去,现在,将来三世。三世诸佛即十方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音译为中文的,翻译为“成佛”。整句译为:三世十方的诸佛,都是因为遵照般若波罗蜜多经去做才得以成佛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咒:中文“总持”的意思。总持的意思是以一当众的意思。即念此咒即可以当念了所有的咒,拜了这尊佛就相当于拜了所有的佛。神,即神力。明,光明。无上:即没有超过。些句译为:所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神力咒,是大光明咒,是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的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等等,即等同。无等等,即没有与之等同的。此句译为:没有与之等同的咒语,般若经可以解除一切苦难,一切痛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功用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所以观自在菩萨说这个咒给众生。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就说了这几句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几个字的读音也写下来了吧!可能有些人也读不准。
般若:般读"不"的音。不是读原音。
观自在菩萨:观读“贵”的音。
菩提萨埵:"埵"字典没有查到。读时发:陀。(有没有知道的给纠正一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耨读“nòu”
菩提娑婆诃:诃读"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实质内容的。”
《般若心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并不是与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空”也并不是与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情况。“色”与“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质,即真相。
扩展资料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文学者钱文忠手抄梵文《心经》以求积功德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636f70797a686964616f334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参考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百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回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术语,世答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