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大全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e68a847a64366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我不想讨论问题本身准确性与否,我认为,凡是提这种问题的人,至少有两点需要正视和发省:一是缺乏历史观;一是对艺术的萃取沉淀缺乏耐性、过于焦急。
不仅当代人容易犯厚古薄今的毛病,古人也容易范。“子曰”、“先训”等词汇在古代文人的故纸堆里到处可见,“引经据典”似乎是几千年来百家文章牢不可破的行为范式。这种过度主张师法古人、效仿古人的习惯,很容易在后人心目中衍生今不如古的思想流弊。民国有大师,今天难道就真的没有吗?大师的称谓,多数也是当代人给的。
艺术往往是需要经过历史时空沉淀的,不应过早下定论。有没有出世即惊艳的,当然有,像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王勃的《腾王阁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61序》,那要归功于作品问世的场合特殊,一个直接是给皇家歌功颂德的,一个是在名流云集的大筵之上,想不出名都难。但艺术品更多的是需要经过时光的洗礼,历史的沉淀。杜甫健在的时候,没人认为他是诗圣;王羲之在世时,他的字可以换几只大白鹅;齐白石好一点,一幅画也就换了一车大白菜。
一是缺乏公众关注。时代发展了,世界更精彩了。网络、音乐、电影、电视等等,精神食粮太多了,诗词文化相对寂静枯燥,社会群体普遍关注度不高,诗词似乎真的沦落为一种“小众”范畴,难以形成大众主张或推崇的氛围。
二是缺乏领军人物。潜龙在渊,但群龙无首。今时诗词领域,新诗与古诗词虽都是诗歌文学,但因属念不同,一直隔着深深的樊篱,各自占据支离破碎的半壁江山。即便从亊古诗词创作的朋友,也大多都保持着深居简出、自娱自乐的创作习惯,教人写诗的比写诗的多,诗词评论的比诗词原创的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今人的诗词不被推崇也就不足为奇了。
1、诗歌的意思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发展
《诗经》→ 《楚辞》→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3、诗歌的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扩展资料
诗歌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现代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3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其实题主说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至于原因,其实与我们从小受到的语文课程教育息息相关。
从小到大,我们被要求接触、背诵的就是中国古代诗词,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掌握唐诗三百首,试问谁百记忆中的诗歌启蒙不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或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呢?没有几个孩子从小就会读海子、顾城或者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吧。
年龄大一点过后,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学习的也都是古诗词,在教材里基本不会见到现代诗歌的影子。好不容易到了度初中、高中,能够在语文教材中见到现代诗歌的影子了,教材编写者们也只会选择他们认为适合这些孩子诵读的诗歌,更不用说与那些古诗词相比,这些诗歌完全不是重点内掌握的了。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对于现代诗歌的接触少的可怜,更不用说对诗人容以及诗歌产生兴趣了。
而且在中国普通家长的眼中,大家都普遍对现代诗人以及现代诗歌怀有偏见,认为诗人如徐志摩之流都很轻浮,会教坏孩子,就更加不会让孩子接触诗歌了。更有甚者,他们认为诗人气质上都很阴郁,不适合孩子成长,顾城、海子等诗人自杀对家长影响太大了……